他告訴美國之音:「就外交政策上,若能透過促進官民合作的交流方式,建立一套可脫離中國供應鏈的原料依賴,應該可抵抗中國持續性經濟放緩及美中對抗產生的壓力。但首先日本需要做到的是先止損,脫離去年開始的遲滯後,逐漸轉移投資至具備有相應產能的國家。」
劉易鑫表示,就供應鏈而言,稀土、鋰礦等礦產是當下在原料層次上的競爭,尤其在推動新能源的項目上,原料會是主要問題,若日本透過外交手段延伸到貿易合作,藉由美國取得於南美洲礦產國的合作,並結合韓國、台灣與印度重塑供應鏈體系,可降低中國帶來的影響,而在供應鏈中最受矚目的晶片則會成為管制與經濟脅迫的焦點。
晶片禁令的後續措施恐使日本面臨更大的壓力
美國已與日本、荷蘭等盟友合作,對中國晶片產業實施全面的出口管制,日本也從去年7月開始限制23種關鍵晶片製造設備出口。
對此,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易鑫認為, 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令會是一項重要指標,取決於美國將持續實施多少嚴格的限制。
他說:「如果美國實施二級制裁的話,這也代表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日本公司被發現向中國出口相應的物資,日本就會被禁止與美國開展業務,這樣對日本來說會有較大的壓力。」
劉易鑫指出,日本對中國的晶片管制引起中國晶片廠高層呼籲政府「對日本政府執意破壞中日半導體產業友好合作關係的情況採取果斷反制」,在美中科技戰的框架下,中國同樣會對日本採取與對美國相同程度的反制,表現在經濟脅迫上恐怕讓日本吃不消。
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教授蔡錫勲認為,目前聚焦在GDP成長目標5%的中國比較希望與日本維持良好的經貿關係,特別是正值美國大選白熱化的時期。
他說:「中國應該會想在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改善日中經濟關係。岸田首相即將以國賓身份訪問美國,美日同盟這幾年更加緊密。如果川普回鍋當總統,他是合理的生意人,喜歡『交易』,中國應該不希望同時和美國及日本在經濟上交惡。」
蔡錫勲指出,一般人很容易誤解為日本從中國賺很多錢,所以會在外交上讓步,其實近年來日本對中國都是貿易赤字,中國為了緩和貿易赤字,不得不將輸入轉向南方國家。
與全球南方的經濟合作日中獲得的信任大不相同
關於與被稱為「全球南方」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合作,上川陽子3月11日在懇談會中表示,將透過展開結合地區情況和歷史背景的細緻外交,借這份活力的「東風」幫助經濟。
皇學館大學現代日本社會學部副教授村上政俊表示,對於南半球的國家來說,將日本和中國作為經濟夥伴進行比較時,最大差異是信任。他說,當今日本與中國對外的態度截然不同,日本對其他國家沒有任何在領土或主權上的侵略野心,也不會對國家施加過度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