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前途、烏克蘭戰爭和貿易摩擦等問題上,中國與美國的地緣政治關係持續緊張,企業需要與中國保持距離,這通常會促使它們做出遷出香港的決定。最近,華盛頓限制中國企業採購用於人工智慧(AI)平台的高端晶片,加劇了這種緊張關係。
新加坡受益於美國「友商外包」政策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城市同時受益於美國最近的「友商外包」政策--美國的供應鏈越來越優先考慮被視為盟友的國家。
羅奇最近在《金融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華盛頓的政策轉變「給香港的亞洲盟友帶來了壓力,迫使他們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羅奇的文章標題為「我很痛苦地說香港玩完了」,特別提到了香港股市目前乏善可陳的表現,在中港兩地引發了廣泛的恐慌。
恆生指數目前報16,543點,比2018年的歷史最高點低了約50%,與1997年香港被殖民統治者英國交還給中共政權時的水平差不多。相比之下,許多美股近幾個月大幅反彈,創出新高。
除股票外,香港金融業依然強勁?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告訴德國之聲:「如果你看一下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五大支柱,除了股市,其他四大支柱--債券市場、保險業、資產管理和銀行業──都在不斷改善。」
鄧希煒引用了他自己的研究,表明香港正迎來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淨流入,並表示香港的法律體系和中國不同,仍然「非常獨立、透明和公平」。
香港扮演為中國企業服務的新角色
鄧希煒預測,香港將繼續成為通往中國的門戶,但更多的是為其他亞洲國家和中東地區服務。
他堅持認為:「說香港已經玩完,說香港不再充滿活力,不再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重要,為時尚早。」
另一些人則認為,由於與西方的緊張關係持續加劇,北京選擇了自己的「友商外包」模式,因此香港對於在國際上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發揮著更加關鍵的作用。
總部位於倫敦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告訴德國之聲:「香港正在從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轉變為中國企業的離岸中心。」
他說:「過去,香港曾與其他全球金融中心爭奪中國業務。但中國企業對在倫敦或紐約上市持謹慎態度,而香港是唯一能夠為這些企業提供安全保障、免受地緣政治壓力的全球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