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進入第3年,這場難分難解的消耗戰讓世人看到無人機在軍事應用上的驚人價值。烏俄雙方都投入大量無人機,期望用更低成本的手段打擊敵人,同時減少己方傷亡;例如今年1月,烏克蘭使用價格僅不到10萬美元的無人機,在黑海一舉擊沉俄羅斯價值7,000萬美元的軍艦。
除了烏俄戰爭,無人機也在以哈戰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1月,3位駐約旦美軍被伊朗製見證者(Shahed)無人機擊殺,3人成為這場戰爭中第一批陣亡的美軍,而擊殺美軍的無人機為螺旋槳式、每台製造成本僅2萬美元,遠低於美軍使用高價的防空武器。
雖說無人機軍事價值驚人,但其所有行動都要有人精準操控,並且判斷。《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將AI導入無人機,未來賦予它們自主飛行、溝通、協調與攻擊的能力,這將大幅提升無人機的作戰效能,也會改變戰場型態,讓人類戰場變成「AI與AI的對決」。
《華爾街日報》報導:Drone Swarms Are About to Change the Balance of Military Power
無人機武器成本極低,多國正積極研發
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戰鬥力最強,但也是成本最高的武器系統。美國高度依賴航空母艦、戰鬥機、坦克等大型昂貴武器,維持美軍投射武裝到全球的能力,達到政治目的。例如在以哈戰爭中,拜登政府派遣兩個航母群到中東地區,嚇阻伊朗介入以哈戰爭;其中一艘航空母艦為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美國耗資130億美元(約新台幣4,000億元)打造它,這便是一艘史上空前昂貴的軍艦。
相較之下,無人機的成本顯然不成比例。無論對手是誰,若敵方以打造福特號航母的經費計算,相當於擁有65萬架見證者無人機,指揮這些無人機集體出征,幾乎就會癱瘓福特號,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航母戰鬥群疲於奔命。因為無人機有低成本、易於調度和可遠端操控等優點,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究無人機技術。
但截至目前,尚未見到有國家操作無人機進行大規模協同作戰的能力,畢竟美國航母戰鬥群中的多數軍艦都配有飛彈防禦技統,因此區區幾十架無人機仍無法將其癱瘓。但AI正在改變這種情況,若AI可以協調、指揮無人機組隊,大規模同時出擊,傳統的武器系統恐怕就無法佔上風。
AI能加速戰場決策,透過「機海戰術」癱瘓敵人
面對敵人來襲的飛彈、戰機或坦克,作戰單位會先觀察,定位敵人的武器,決定採取何種反制措施,然後採取行動。這是戰場上的OODA循環。OODA由4個英文字母組成,分別是觀察(observe)、定位(orient)、決定(decide)與行動(act),是1950年代美國空軍飛行員John Boyd提出的作戰流程,到2024年的今天依舊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