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問題重重(包括缺工,缺水,缺電,缺市場,缺食安等),需要仰賴政府協助的地方甚多,尤其國內一連串食安事件,讓消費者意識到我們的健康越來越依賴於獲得安全、值得信賴的食物。
然而提高農民福利,始終是農業施政的優先選項,更是選舉時總統候選人用以爭取農民選票的必選題,反正由全民買單。行政院才剛依「消費者物價指數」波動,從今年一月起將老農津貼調高至每人每月8110元,約有54萬名老農受惠,估計每年國庫需支出525.5億新台幣,占農業總預算(1608億元)的32.7%。對此一般民眾也不大會在乎,反正不需要從自己口袋中再掏錢,政客們也看準這點,爭相加碼來博取農民好感,才短短不到三個月,新國會藍綠立委又爭相提案加碼,將老農津貼調高至1萬元以上,每年支出至少增加120億元,恐將排擠其他經費運用,不利農業永續發展。
除了調高老農津貼外,金酒契作高粱收購價也提高至每公斤25元,還有放寬水果災損認定以及規劃調高稻穀保價收購價格等等,不僅無助於農民競爭力的提升,也難以擺脫弱勢團體的社會觀感。
政府照顧老農,讓老農能安享晚年無可厚非,然而除了給錢,透過全面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升農業經營效能,讓中壯農民不再靠天吃飯能真正賺到錢(無須處處仰賴政府補貼),讓務農不再需風吹日曬雨淋,年輕人願意返鄉務農,成家立業,老農則可以含飴弄孫,樂享天倫,特別是許多位處偏遠地區的老農,他們平日看病相當不便,能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相信會比直接給錢來得有意義,畢竟農民唯有將手心向下,才有真正的尊嚴。
當前農業持續面臨極端氣候、區域爭端衝突、流行病、經濟衰退等因素,導致農業成本上升、農民收入減少,加以資源稀缺更加劇了全球糧食不安全程度(當前全球約3.45億人面臨突發性糧食不安全),尤其氣候變遷使得透過傳統方式養活世界,變得更加困難,也增加民眾在食品上的花費(根據預測2024年加拿大四口之家平均在食品上的支出,將比2023年的15,595.21加幣增加 701.79加幣)。傳統農業已無法應對這些挑戰,何況當前許多傳統農業,係因獲得政府大量補貼支持才勉強糊口(美國目前每年向農民支付約250億美元),加以我們現在的農業方式對於地球、個人或社會來說都是無法永續的,極需新技術來幫助農民適應極端天氣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必須快速有效地將農業從工業時代帶入數位時代,其中AI(人工智慧)農業成為最佳選項。
AI在農業運用相當廣泛包括:收集數據並廣泛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方便農民做出種植、灌溉、施肥和收穫的最佳策略;優化自動灌溉系統,節約淡水量;有效對作物和土壤進行監測,幫助農民用更少的資源種植更多的農作物;精準分析市場需求、預測價格以及確定播種和收穫的最佳時間,幫助農民在作物種植過程的每個階段做出更好決策,提高產量和獲利能力;人工智慧與自動耕耘機,無人機,機器人和物聯網相結合,有助於解決勞動力缺口;使用人工智慧掃描影像及早發現病原菌、黴菌、病毒、弧菌、昆蟲等對作物健康帶來的威脅,並結合警報系統幫助農民迅速採取行動,消滅害蟲或隔離作物以防止疾病傳播;可以更精準地對收穫後的農產品進行分類等等。
未來可以透過推動人工智慧(AI)和相關技術的使用來促進農業進步和轉型。不過實施AI農業仍存在初期投入成本大,許多農民不願意接受新技術和新工藝,農業部門普遍缺乏讓AI發揮作用所需的基礎設施,普遍缺乏使用人工智慧的相關法規等等。為此正確的決策,足夠的資金和高端人才以及研發創新能力,將成為發展AI農業的關鍵要素。
AI農業確實可以幫助農民應對氣候變遷,增加收益,實質改善生計,擺脫須處處依賴政府補貼的弱勢產業刻板印象,成為農民找回尊嚴的重要途徑!
*作者為農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