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進黨繼續執政,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勝選感言中,再度強調「國家走在正確道路上!」不會走回頭路,可預期未來兩岸關係依舊寒風颼颼,難以春暖花開,而大陸官方對台灣貿易的反制措施不會鬆手,甚至會加大力度,勢必成為新政府迫切需要應對的課題之一。
選舉期間,面對大陸的貿易壁壘調查確定後的反制措施,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和蔡總統均明確指出,走進世界是台灣未來產業該走的路,而非再次走回依賴大陸的老路,顯然已做好被終止ECFA的「心理」準備。新政府若持續保持「倚美抗中」基調,還堅持須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未釋出善意,那麼除了終止ECFA外,恐將波及兩岸其他經貿往來,影響之大,恐怕不是光靠大補貼,就可以安撫民心!
近來儘管農業部對外不斷宣傳,已轉移大陸市場到其他高端市場,但實際上去年我國農產品整體進出口雙降,出口產值衰退6.5%,進口產值更衰退8.6%,其中外銷到美日金額分別減少1.5%及16.1%,外銷到中國大陸減少高達26%。整體而言,政府大撒幣的結果,仍難以補足失去大陸市場的缺口,後續新政府即便繼續大撒幣,也只會讓台灣農業產銷更加困難!
比起農業和中小企業,新政府更看重半導體及AI產業。當前台灣出口貿易雖然以電機設備及其零件,機械用具及其零件為主,但是主要就業人口還是集中在傳統產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只占3.4%,何況2023年台灣出口總額比上年減少9.8%,降至4324億美元。台灣想要從傳統產業跨越到高端科技產業,不僅需要5-10年的過渡期,在法規,資源,技術,人才,資金,市場都要有重大的改變,還要不防範台灣相關產業的出走以及可能爆發的失業潮。無論經濟如何成長,民眾還是需要靠食物來吃飽,吃好,吃出健康,食物穩供直接關係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農業重要性不容忽視,也才有GDP又不能吃的警惕。
在貿易全球化時代,農產品想要做全世界生意,除了強化自身產品品質,特色品牌和食安外,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和廣簽自由貿易協定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可以藉此取得低(零)關稅優惠,便捷通關程序和原產地證明(不僅適用優惠稅率,且有利於廠商規劃更有效率的供應鏈),然而這些年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績不佳,宣傳多年的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迄今仍無依然相當遙遠,連與我同盟的美、日和澳的FTA依舊無影),在無法取得成本價格優勢,且品質仍難全面提升的情況下,對外貿易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無助台灣中小企業及農業走向廣大的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