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指責荷蘭政府及日本政府控制半導體及其他高科技工具的出口是向美國屈服,敦促它們思考自己的利益,避開美國的「冷戰集團心態」。事實上,美國的這些盟友追求的是壓倒性的利益,那就是與最強大的安全夥伴維持關係。中國對「強權即正義」的世界感到滿意,但日本、南韓、澳洲、其他鄰國對這種世界的擔憂正促使它們升級其武裝力量及聯盟。
法國外交部長塞儒內(Stéphane Séjourné)本月的訪中之旅就揭示了這一點,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對塞儒內表示:「我們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及燦爛的文明」,並擁有共同的「獨立精神」,暗示中法共同對抗美國。就在去年,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表示,如果台海衝突爆發,歐洲不應該成為美國的「附庸者」,他的言論讓中國感到高興。儘管如此,出於國家利益考量,法國及其他歐洲大國與中國仍存在嚴重爭議,其中一些涉及地緣政治。塞儒內呼籲中國向俄羅斯傳遞「明確訊息」,亦即不能將和平強加於烏克蘭,並補充表示「如果沒有符合國際法的和平,歐洲人將沒有安全。」
貿易分歧
《經濟學人》指出,由於中國國內需求疲軟及房地產業下滑,中國押注在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繁榮。隨著美國對中國築起「高牆」,歐洲擔心成為最後一個對中國商品開放的大市場。塞儒內對中國外長王毅表示,歐洲對中國不斷增加的貿易逆差「不可持續」。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補貼進行貿易調查,中國對此感到憤怒。中國稱這是勒索中國公司在歐洲開設電動車工廠。中國官媒《新華社》則抨擊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其他國家的觀點,稱其為「一旦國內需求得到滿足,過剩產品自然會尋找其他市場的基本經濟學」。然而,這忽略了一些基本政治,那就是中國選擇尋求海外成長,而不是刺激國內需求。《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渴望與世界建立以利益為主導的關係,現在北京已經獲得這種關係,現在是時候開始更尊重外國人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