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中國來說,在一個更加充滿敵意的世界裡依靠海外需求來實現成長有很大風險。許多經濟學家都表示,中國其實應該採取措施促進國內消費,以打造更加平衡的經濟。
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學家Aaditya Mattoo說:「世界很難像過去那樣再吸收一波中國衝擊」。
中國出口的洪流已經讓某些行業的外國競爭對手招架不住。智利最大鋼鐵生產商Compania de Acero del Pacifico (簡稱CAP) 3月份表示,將關閉在瓦奇巴托的鋼鐵廠業務;先前該公司高管稱,該廠恐怕無法拿智利鋼鐵與便宜40%的中國進口鋼鐵競爭。
「中國公司正在傾銷。它們扭曲了市場,」該廠工會領導人Hector Medina說。該廠位於首都聖地牙哥以南300英里處的塔爾卡瓦諾。
由於智利本土鋼鐵生產商抱怨他們的價格被壓低,該國政府的一個委員會建議對中國進口鋼鐵徵收15%的關稅。CAP曾敦促該委員會建議徵收25%的關稅。
總部設在瑞士、支持開放型貿易的非營利組織Global Trade Alert編制了一份統計數據。該數據顯示,自去年年初以來,世界各國政府宣布了70多項只針對中國的進口相關措施。該數字高於2021年和2022年的50項左右,但與疫情前五年中國每年通常面臨的情況大體一致。
如果將並非只針對中國的所有干預措施都算上,那麼2023年和2024年的干預措施總數將超過300項,包括反傾銷調查、進口關稅和配額措施等。
印尼紡織公司Asia Pacific Fibers的發言人Prama Yudha Amdan說:「正常定價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印尼政府去年對中國進口合成紗線展開了調查。這家在雅加達上市的公司去年的淨銷售額為2.885億美元,比2022年下降27%。Amdan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於中國競爭對手的傾銷行為。
面對這種全球性反彈,中國的回應一向是譴責保護主義抬頭,這表明該國並不打算改變策略。中國官媒發表了多篇文章,痛斥西方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指責誇大其詞、表裡不一。更重要的是,中國已就美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提出申訴,稱排除中國零組件的規定是不公平的。
中國商務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沒有回應置評請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負責處理媒體向領導層提出的問題。
如果選擇用貿易限制措施以牙還牙,中國有很多工具可用。中國是一個主要的大宗商品進口國,也向其他國家製造商提供各種零組件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