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加劇
外國人重新考慮中國市場的另一個原因是當地競爭加劇,其中許多中國公司都得到當局某種方式的支持。中國政府對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製造商的支持造成供應過剩並壓低了價格。這對中國製造零件的外國進口商來說是幸事,但對於那些在中國境內競爭的跨國公司來說,這是不幸。
3月,長期接受國家慷慨資助的中國電動車巨擘比亞迪將家用電動車的價格降至9700美元(約新台幣31萬元),迫使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以更低的價格出售其電動車。外國工業公司面臨數百家似乎虧損的中國當地競爭對手,2023年,中國22%的工業企業虧損,創歷史新高。
中國官員也將國家安全及民族自豪感作為選擇中國產品而不是西方產品的理由,中國當局告知公務員及國營企業員工不要購買iPhone,以免它們含有後門程式,而美國政府可以透過它竊取資訊。特斯拉已被禁止進入中國一些政府設施及機場,理由是它們會拍攝周圍環境。中國國營企業及政府機構已接獲指示,在2026年之前用中國製造的晶片替換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及超微半導體(AMD)的晶片,並將在未來數年內逐步淘汰美國科技巨擘微軟(Microsoft)作業系統Microsoft Office。
《經濟學人》指出,對許多外國公司來說,克服這些障礙可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美國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對354家跨國公司進行的調查顯示,3分之2的外國公司對2023年第4季的中國持樂觀態度,為2年來最高,許多外國公司希望保留進入中國廣大市場及製造基地的機會。3月21日,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Tim Cook)親自主持上海新旗艦店的開幕儀式,並重申「對我們來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供應鏈比中國更重要」。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許多西方公司認為習近平對開放的承諾聽起來越來越空洞。長遠來看,過多的外國公司對中國變得憤世嫉俗,最終可能比供過於求的電動車對中國經濟造成更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