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外國公司迫切希望進入中國市場,並面臨巨大的官僚障礙。去年,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努力吸引外資,同時繼續重塑中國的商業環境,確保他的權力在國內外都不受挑戰。然而,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向西方公司及投資者發出了複雜訊息,他們認為習近平的承諾越來越空洞,現在很多外國公司都已離開中國,去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降至30年來的最低。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外國公司離開中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經濟的糟糕狀況。公布中國業績的18家最大跨國公司中,13家的2023年營收下降,美國科技巨擘高通(Qualcomm)及南韓科技巨擘三星(Samsung)的銷售額下降超過20%,美國蘋果公司(Apple)在2024年前6週的智慧型手機iPhone銷量比去年同期減少近4分之1。2月,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電動車銷量減少了19%。
習近平及中國共產黨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問題,3月底,習近平向一些美國公司執行長承諾,中國將繼續改革開放,與會者透露,現在習近平及黨內官員比過去4年做得更多,藉此強調中國仍然對商業開放,這是後新冠時代的良好改變。3月初,中國國務院推出吸引外資的24條措施,其中包括保護智慧財產權、促進貿易協定、促進跨境資料流動等內容。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問題在於習近平吸引外國企業回流的願望與他的其餘目標有所衝突。觀察家將他的領導模式描述為「全部都想要這個」。外國公司可以在中國做生意,但不能插手中國數據;跨國公司可以努力耕耘中國市場,而中國本土品牌將與它們競爭;中國的科技業要與西方脫鉤,同時吸引西方投資。
國家安全與商業
中國監管機構或許放鬆了一些限制,但近期收緊了其他限制,2月修訂《保守國家秘密法》,這是2010年以來首次修訂,現在該法規範內容涵蓋「工作秘密」,即「不屬於國家秘密但洩露後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的事項」。這些模糊的措辭為中國安全機構賦予廣泛的權力,可以將外國人與中國員工之間的任何通信視為潛在的違規行為。
3月28日,中國國家安全部發布了一段6分鐘的影片,片中一家中國工程公司被外國投資者說服,允許一家外國境外調查諮詢公司對其進行調查,該公司一名主管穿越時空去探望未來遭到監禁的自己,後者警告他不要將公司機密交給調查人員。回到現實時,境外調查諮詢人員要求他分享敏感訊息,這位主管選擇向中國當局報告此事。
中國晶片產業是美國實施禁令的主要目標,美國針對中國晶片產業的調查長期引起中國共產黨的憤怒,現在電動車、電池、再生能源、生物技術等不太敏感的行業也越來越被西方排除在外。一家外國氣候顧問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中國高階管理人員最近受到中國當局的安全人員審問,內容包括該公司收集的當地公司資訊及向哪些外國實體洩露這些資訊。《經濟學人》指出這次審訊讓人意外,因為該機構過去受到中國環境監管機構的大力支持。這起事件導致該外國公司縮減在中國的業務,並試圖取消中國及其他國家員工之間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