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齊邁可》美國媒體對中國充滿偏見?CNN前北京分社長親揭「駐華記者如何報導中國真相」

2024-04-15 09:10

? 人氣

齊邁可1988年在天安門廣場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中國做報導。(齊邁可提供)
齊邁可1988年在天安門廣場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中國做報導。(齊邁可提供)

影響西方報導中國的因素

齊邁可指出,西方媒體報導中國時受到兩個結構性因素的影響:整體政治氛圍和新聞產能有限。首先,美中關係的總體狀態會導致某些故事獲得記者的更多關注,若兩國陷入某種爭端,那麼這個爭端就會成為新聞焦點的重要部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表示,總是有人說,媒體有議題設定,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的議題設定,《中國任務》談到中國從1949年後的冷戰敵人,到美中建交後的對抗蘇聯的盟友,政治氛圍的轉變影響了記者的工作環境,「人們會感受到氛圍的變化,當長期以來的敵對國家關係突然有所改善時。」

他說,1979年至1982年間,大多數美國人覺得這個陌生國家似乎變得「更像我們」,「有了私人餐廳、時裝秀,第一批出國留學生等等。」駐北京的第一批美國記者說,他們當時都非常雀躍和積極,「搶著介紹中國人的生活都在做些什麼?」《新聞週刊》(Newsweek)北京記者站站長劉美遠(Melinda Liu)指出,當時報導中國的主題是一系列的鄧小平、中國開放、美中友好的新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首任北京分社社長齊邁可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首任北京分社社長齊邁可在台北接受《風傳媒》專訪。(蔡娪嫣攝)

第二個結構性因素是,記者很難在短時間內透過報導完全說清複雜的中國新聞故事,這部分是因為新聞人力、版面或時長有限,也部分是因為中國政府阻礙記者蒐集資訊並可能掩蓋部分真相。

齊邁可解釋道,傳統新聞就是報導「今天發生了什麼新事件,總理演講、飛機墜毀等」,但中國多年來發生的許多問題涉及西方觀眾不理解的長期脈絡,而非單一事件,「在以即時新聞形式呈現報導的壓力下,駐華記者想有效解釋中國緩慢、複雜的演變過程是很有挑戰性的。」

他指出,駐華記者須關注即時事件,同時也要挖掘更多關於中國宏觀面向的內容,例如經濟改革開放。這些演變需要時間和深入的研究調查。然而外媒記者的工作受嚴格限制,難以和一般中國民眾接觸,加上監聽與跟蹤,讓他們蒐集新聞的過程變得異常困難。整體而言,在重重阻礙下,以有限的駐地記者人力來拚湊中國複雜面貌本身就是很困難的挑戰。

美媒揭露中國墮女胎現象

齊邁可進一步提到,即使在所謂的「好時期」,美國媒體仍報導批評中國的故事,這同樣不是因為媒體議題設定,而是因為西方或美國新聞界的角色,是關注社會中的問題並將其揭示。

在1980年代中期,《華盛頓郵報》記者韋斯科夫(Michael Weisskopf)披露了中國墮女胎的現象,指出在一胎化政策下,許多家庭不想生女孩,甚至會將出生的女嬰殺死。這報導震驚了美國人,也激怒了中國政府。當時外媒記者無法隨意走訪中國各地,必須透過當局安排才能成行,而在參訪人民公社、農場,聽取千篇一律政治宣傳介紹的行程中,韋斯科夫發現了可疑的端倪。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