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中國對新聞界是最艱難也最重要的挑戰之一。美國媒體對這個國家的報導方式深刻地影響了美國政府的政策並塑造了公眾輿論,但長期以來,中國政府譴責美國媒體在報導中扭曲了中國。一些批評認為,西方經常關注中國的負面問題,例如人權問題,而忽略了中國的成就和進步,或堅稱報導中涵括了西方的偏見、缺乏背景和文化誤解。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美國資深新聞人齊邁可(Mike Chinoy)在接受《風傳媒》的專訪時,針對這些質疑提供個人見解。
齊邁可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擔任外派記者長達24年,並在1987年至1995年間擔任CNN首任北京分社社長。他的最新著作《中國任務: 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匯集上百位傑出美國駐華記者的訪談,記載從從1940年代的國共內戰到COVID-19疫情,中國近80年新聞報導的幕後故事。
齊邁可告訴《風傳媒》,美國駐華記者進行報導的環境,受到中美關係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影響,「這不代表每則新聞都受政治力量操縱,許多駐華記者冒著危險,致力於挖掘真相的使命,透過報導中國來挑戰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見與刻板印象」。
同時他指出,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有正面也有負面,並不全然都是負面的。他認為,這些報導不是基於新聞媒體所謂的「議題設定」,事實上美中關係蜜月期仍會出現負面報導,而當美中關係不睦時,也會有正面的報導。
美國媒體對中國有刻板印象?
齊邁可表示,事實上,大多數美國駐華記者並不厭惡中國,反而對其情有獨鍾,「我自己也是如此。」因此,駐華記者與待在美國本土的主播、編輯、專欄作家等新聞從業者存在著不同。他說:「真正與中國接觸的人很少有刻板印象,因為他們直接接觸到了中國,而且大多數從事這一工作的人都有一些與中國相關的經驗,比如學習過中文。」
然而他表示,在美國公眾中,確實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例如功夫等異國印象,甚至是種族主義,這從川普(Donald Trump)在COVID時期使用「中國病毒」(China virus)、「功夫流感」(Kung flu)可見,「因此,儘管在中國進行實地採訪的記者很少會受到這些刻板印象的影響,但仍然需要應對來自他們的西方老闆或讀者的先入為主觀念。」
令讀者可能難以想像的是,《中國任務》提到,1980年代第一批到北京駐點的記者發現,有些新聞高層沉浸在對中國的幻想中,對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導沒有興趣。時任美國廣播公司(ABC)特派員的羅禮賢(Jim Laurie)指出:「每當我提出人權議題或更具批判性的報導,紐約那邊都不太有興趣。」他說,這跟「電視」傳播媒介有關,中國有很多美國人沒看過的優美風景,相對來說,少數異議者的報導並不是很有吸引力的電視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