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訪問歐洲三國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儘管愛麗榭宮將俄烏戰爭列入核心議題之一,但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中國問題專家Bertram Lang博士認為,在烏克蘭問題上,馬克宏難於與習近平取得進展。
德國之聲:習近平2019年以來首訪歐洲,將先後前往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您認為選擇這三個國家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Bertram Lang:的確,這是五年來第一次。他所選擇訪問的國家,也引人關注。回顧過去,他任國家主席首次訪問歐洲,是前往布魯塞爾,是特別強調了對統一的歐洲的重視。而這次的三個國家,中國與之有特別的雙邊關係。法國——中國強調是首個承認中國的西方大國,而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則是近些年來明確反對歐盟以及歐盟對華政策的國家。所以這也顯示,中國領導層日益將歐洲分為對中國友好和不友好兩個陣營,並通過此次訪問強調與前者的關係。
德國之聲:習近平上次訪歐,法國也是目的地。中國外交部稱,要與法國鞏固政治互信,推動中歐關係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法國支持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而中國則對法國白蘭地發起反傾銷調查。您如何評價中歐框架下的中法關係?
Bertram Lang:過去幾年來,隨著中美競爭加劇,也使中國的對歐政策發生根本改變。中國的首要目標成為,想方設法讓歐洲遠離美國,阻止一個戰略上、經濟上的美歐反對中國聯盟成形。在這一框架下,我認為,德國和法國對中國的意義不同。德國是最緊密的經濟伙伴,這也在總理蕭爾茨訪華可以看出。而法國則是自戴高樂時代一直最強調歐洲要在地緣政治上獨立於美國的國家。近些年來,人們聽到的一個關鍵詞是歐洲戰略自主。馬克宏本人也大力呼籲。中國政界、學術界十分主動地接收到這一訊息。這一訊息被理解為,在美中大國較量中,歐洲立場獨立,不是跟從美國。
去年四月馬克宏訪華時,就表明這一立場,他的一個採訪在歐美引起很大爭議。因為他一方面說,歐洲不應自視為美國的附庸——這是北京常用的辭令,另一方面也就台灣發表了類似的說法。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習近平在一年後回訪也可被視為說謝謝。
德國之聲:那麼,馬克宏的立場和表態是否削弱了歐洲共同對華政策?
Bertram Lang:我認為,其實德國和法國的立場都類似的模糊。另一方面,近些年來,法國與柏林、羅馬一道,致力於共同的歐洲對華政策。這包括投資的審查,以及現在可能對電動車徵收的懲罰性關稅。法國是支持更強硬的立場的,如果涉及共同防禦以及經濟利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