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勞動節」與「勞工節」之辯

2024-05-12 07:00

? 人氣

筆者認為,當一個社會有能力進行文化層面的批評性思辨,才有望真正地實現思想意識的現代化轉型。(取自Pixabay)

筆者認為,當一個社會有能力進行文化層面的批評性思辨,才有望真正地實現思想意識的現代化轉型。(取自Pixabay)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長期關注社會階層差異的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近日發出「誰把勞工節翻譯成勞動節?」之問,並誓以「餘生」探究清楚。其支持者認為:「勞動節」與「勞工節」雖一字之差,語意卻天壤之別:前者片面宣揚勞動,後者卻著重勞動者權益。

「勞動節」還是「勞工節」?

探究歷史淵源,「五一節」的確出於勞動者的利益訴求:19世紀二次工業革命之後,雖然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歐美工人階級卻仍然面臨超長的勞動時間與高壓的勞動強度。為反對資本家壓榨,英法德意四國工人1864年於倫敦成立國際工人聯合會(即馬克思指導的「第一國際」),並於1866年在瑞士日內瓦會議正式提出八小時工作口號。

雖然秉持該訴求的巴黎公社運動遭遇失敗(1871),馬克斯、恩格斯亦隨著第一國際遷往紐約而失去領導力,但美國、加拿大、澳洲等的工人階級仍繼續抗爭八小時工作制。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爆發超過35萬人的工人大罷工。經過持續幾日的警民衝突與極富爭議的後續審判,八小時工作制伴隨著鮮血與生命成為進一步的社會共識。

為慶祝這一勝利,1889年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於巴黎宣佈,五月一日為全世界勞動者與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基於此,歐洲工人階級每年於該日舉行盛大的遊行集會,以爭取或慶祝各項勞動權益,「五一節」亦逐漸成為一個象徵所有勞動者權益與尊嚴的國際性節日。以法國巴黎及德國柏林為例,雖然每年的「五一」遊行均複雜而多元,但由於長久低迷的經濟復現復甦苗頭,今年的「五一」遊行反而較為平靜及有序。

但在芝加哥工人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美國,「五一節」卻並未成為聯邦法定假日。出身牧師家庭的民主黨總統克利夫蘭(Stephen Cleveland )雖囿於選票願向勞工示好,但其與注重實利、善於妥協、且看重選舉權利的美國工會領袖龔帕斯(Samuel Gompers)一樣,不願美國的工人運動與馬恩領導的激進社會主義運動合流,亦不願無政府主義者借此獲得縱容。基於此,1894年其將勞動節設於獨立日與感恩節之間的九月首個周一。

而在天主教氣氛濃厚的義大利,雖然其工人代表最早參與倫敦國際工人聯合會,卻亦無全國性的「勞動節」假期。這是因為在天主教傳統中,不僅每年五月為獻給聖母的重要瞻禮月,五月一日亦是聖若瑟作為勞動者主保的瞻禮日。根據聖經,耶穌養父聖若瑟為一名朴實耐勞的工匠,耶穌本人亦是一名木匠;而聖母在艱難環境之中對他們的悉心照料,本身就像征著天主對勞動者的無比恩寵,亦永恆地激勵著人們對勞動者人格尊嚴與社會地位予以正視與尊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