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習慣了鏡頭語言的電影人,也看多了風涼話

2015-05-30 05:40

? 人氣

侯孝賢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美聯社)

侯孝賢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美聯社)

坎城影展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的世界三大影展之一,每年齊聚了全球各國的電影人角逐獎項,而侯孝賢導演的「聶隱娘」電影在今年坎城影展榮獲「最佳導演」,無疑是臺灣一大驕傲。外人絕對無法體會侯導經歷了多少挑戰、克服多少現實面困難,才能在堅持藝術創作的理想下製作出偉大的作品,這不僅僅是給世人們帶來電影上的視覺饗宴,更重大的意義,是記錄了臺灣現行時代的創作觀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得獎後兩天,國發會副主委黃萬翔說:「可惜聶隱娘未能跟周邊的文創產業結合在一起。」此話一出,即可顯現臺灣政府官員文化素養的匱乏,到底為何總有一些人像被鬼遮眼一樣,「文創產業」可憐得只看見「產業」兩個字的價值。不曾拍過片、不曾扛過攝影機的人們憑什麼說風涼話?若臺灣政府真那麼注重文創產業所帶來的商業價值,那為何又忽視了該給予支持的商業投資行為?再者,文化能夠以多樣貌的形式保存,創意能夠源源不絕的產生,我認為這才是文創產業真正的價值,而價值源頭就是這些藝術創作者。

 真心覺得與其在事後花錢將電影場景打造成文創觀光園區,倒不如一開始將這些錢拿來支持藝術創作者,大家也就不用這麼辛苦,睽違多年才能完成電影作品。光是「聶隱娘」在國際媒體的曝光度,就足以讓臺灣增加了許多國際間的能見度,難道這帶來的效益遠不及黃主委口中的周邊文創嗎?所以能不能停止再用金錢或是任何自以為是實質利益的角度來衡量文創。比起一些總是提升不了文化素養的財團、政客,在「文創」這名詞尚未出現時,許多臺灣電影人早已創造出了無數的文化價值,為其帶來貢獻。

只能說,臺灣目前需找出的是對於文創的態度,而不是一堆矯情的商業模式。

*作者為影像創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