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在社會中究竟是否應該是高薪階級?西班牙駐台代表曾經被問及醫師在西班牙是否是高薪職業,該代表完全否認。其實在歐洲各國,醫師都不被運作成高薪職業。國內醫師抱怨薪資不如國外,指的是美國。美國也是管制醫師人數,推升了醫師收入。事實上導致美國龐大的醫療支出已經是嚴重的健保和社會問題,國內要學嗎?
經濟學告訴我們,供需決定價格。以世界先進國家OECD的統計來看,國民每萬人的醫師人數各國中位數是34,在歐洲甚至達到50,美國是26,日韓25左右,台灣則不足22,比墨西哥低,只比土耳其高。OECD許多國家仍然認為醫師太少,法國馬克宏政府打破了醫學生每年8000名的限制,韓國政府打算將醫學生從每年3000名一舉增加到5000名,引起醫界抗爭,荷蘭和加拿大20年來醫師增加了一倍。國內醫師與韓國一樣,長期阻擋增加醫學生。歐洲國家的醫師數量是台灣的兩倍,因此醫師薪資相對比台灣低,而醫病比例高,就診的照顧更好,這才是健保應該有的樣子。
從醫師供需來看,台灣的醫師顯然受到超越世界的過度保護,是討論健保費率之前,應該首先檢視的一個問題。以醫師主導的團體最近大聲倡議健保點值不打折並且加碼到1.1,該問的是:所增加的健保費,用於哪裡?全部都用在護理人員加薪嗎?還是隨著健保水漲船高,醫師的收入同步增加?最近衛福部要求以健保費之外的政府預算一百多億來改善護理工作環境,那麼又要求調升健保費,就很可能是繼續獨厚醫師薪資?
醫師收入知多少?
國內醫師薪資資訊長期不透明,僅以部分的資訊初步推估醫師的收入為例。國內少數具有理念的醫學中心級醫院為了鼓勵醫師不要只是從事有酬的臨床醫療,而能夠兼顧醫學研究工作,刻意設計業績獎金機制,使主治醫師的月薪不要超過60萬。反之其他的大多數醫院,醫師的收入高達每月一二百萬元是常見的。
此外,許多醫師更願意選擇在取得大醫院的經歷和名銜之後進入一般診所執業,因為收入會更好。以診所兼職醫師薪資為例,半天為一診,一般不少於每診每月6萬元,換算每週五天白天十個診,已經是每月60萬元。診所全職醫師薪資更優,另有其他的奬金分紅等,至於擁有診所的主持醫師就更加豐渥了。醫師對外抱怨健保給的治療費太低,實情是醫師的收入可能隱藏在不同的項目中,否則診所不會給付一名兼職醫師每週看一次診,每月六萬元的薪水。從這些例子可以初探台灣一名主治醫師平均收入相當高,可能在每年800萬元以上。這個推估的確包括了相當部分來自於自費醫療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