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宜觀點:健保費漲不停,他們沒告訴你的事

2024-05-14 06:40

? 人氣

依據主計處統計和康健雜誌分析,20年來國內家庭平均支出的醫療保健比例(請注意是比例不是金額)增加了54%,而其中的民眾自費負擔則逐年成長,已經來到35%,遠高於美日英法平均12%。因此合理推估全體醫師平均收入,將在健保給付可估算金額之外可能增加35%甚至更多,因為自費給付運用於人員所得的彈性大於健保給付。但這部分的資訊相對是不透明的,需要政府在去識別化之後予以透明化分析,才能了解對於健保的衝擊。自費醫療拉高的醫師平均收入,對於自費醫療少的醫師來說好像是被誤解的虛假的高薪,難以置信,但這部分的資訊沒有足夠透明化之前,國內醫師的供需與健保效益的討論是不實在的。畢竟每年1300名醫師,不少人力因為自費高收入誘因而導致健保給付的醫療人力更加不足,也就說明了增加醫師數以滿足醫療整體需求的必要。更何況如果包括自費給付的醫師收入,可能已達台灣全體受薪者平均每年總薪資70萬元的十倍以上,也超過全國教師平均年薪八倍。值得思考的是,國家承擔的教育經費為例,並不需要給付高薪的教師,而國家承擔的健保卻可能因醫師數量和醫療需求的供需失衡,必須以高薪給付醫師,這是合理的嗎?本文希望能夠促發1)巨觀的全國醫師收入(包括健保給付與自費給付),能夠有去識別化的透明呈現,以及2)醫師供需和偏鄉健康不平等的改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任的衛福部長過去擔任醫師團體代表的時候經常表達:「我們一貫的立場,就是調漲健保費一定贊成、增加醫師名額一律反對。」意思是健保費帶給醫師收入,醫師名額則分享這些收入,一個是分子,一個是分母。這個唯收入是圖的立場的結果,就是醫師的高薪成為健保費未曾透明檢視過的黑洞,而台灣的偏鄉卻永遠缺乏醫師照顧。

一位政府極高層甚至曾經感嘆屏東滿州鄉全鄉沒有一位婦產科醫師照顧當地的婦女。長期以來政府在偏鄉的上百個衞生所幾乎不曾有聘足醫師的時候。絕大部分醫師都在都市尋求高薪,高薪來自於醫師名額的保護,以及民眾健保費的保證給付。醫師的供需與收入這件事,是到了與健保費一併檢討的時候了。

20240516-針對國內醫師薪資議題,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5日發出聲明。(取自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
20240516-針對國內醫師薪資議題,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5日發出聲明。(取自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

附註,這篇文章引起醫界相當關注,作者補述回應如下:

謝謝大家的關注,就事論事很樂意與大家交流公共事務。如果有衝擊到各位感受的地方請包涵指教。 

1)小兒科的困境大家都明白是由於少子女化,但高齡化帶來醫療各科整體需求還是增加的,大家也知道,65歲以上的醫療需求平均是65歲以下的2-3倍。

2)依衞福部申報健保資料,全部診所每月服務點數平均落在70-80萬,對於單一醫師經營診所的話,扣除房租與助手費用,大約已經符合文中的60萬。這裡是否已計入掛號費與全部自費項目收入呢?擅於經營的醫師,自行斟酌增聘專兼任醫師,擴大營收。 

3)每週一診月付6萬元在北部的確是常見的,而醫師全聯會資料顯示基北北桃竹的醫師數目已佔全國47%。每診數千元是一次診,不是月付,可能公立院所給付是偏低的,我們也了解,醫師在公立院所開診除了人情壓力或許有其他的益處。

4)8000人應否沒有醫師?以每萬人22位醫師的平均值換算是18位,偏鄕如果比平均少三倍也是6位,婦科是主要科,也都沒有的話,居民同樣付出健保費,不能輕視健康權的差別這麼大。OECD數字顯示,國內醫師數比各國低許多,而患寡導致患不均的情況更加嚴重。

5)巨觀上醫師收入的確有相當部分來自於自費醫療。依據主計處統計和康健雜誌分析,20年來國內家庭平均支出的醫療保健比例(請注意是比例不是金額)增加了54%,而其中的民眾自費負擔則逐年成長,已經來到35%,遠高於美日英法平均12%。因此合理推估全體醫師平均收入,將在健保給付可估算金額之外可能增加35%甚至更多,因為自費給付運用於人員所得的彈性大於健保給付。但這部分的資訊相對是不透明的,需要政府在去識別化之後予以透明化分析,才能了解對於健保的衝擊影響。畢竟每年1300名醫師,不少人力因為自費高收入誘因而導致健保給付的醫療人力更加不足,也就說明了增加醫師數以滿足醫療整體需求的必要,巨觀而言的確是供需決定價格的情形。自費醫療拉高的醫師平均收入,對於少有自費醫療的醫師來說好像是被誤解的虛假的高薪,產生不好的心情。但這部分的資訊沒有足夠透明化之前,國內醫師的供需與健保效益的討論是不實在的。本文是呼籲包括健保給付與自費給付的醫師總收入,能夠有巨觀去識別化的透明完整呈現。

*作者為大學教師(本文不代表風傳媒立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