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趨勢論壇》全球暖化讓地震變多?田建中:減碳不容易,碳交易是解方之一

2024-05-17 11:50

? 人氣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企業減碳可分為3步驟。(顏麟宇攝)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企業減碳可分為3步驟。(顏麟宇攝)

4月3日早晨,一場規模7.2的地震搖撼全台;截至5月16日,台灣已經發生超過300多起餘震,當中有些規模超過6.0,造成房屋損害。如此頻繁的地震,讓不少人懷疑,它們是否跟全球暖化有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目前尚沒有直接證據,印證台灣近期的地震跟全球暖化有關,但台灣碳權交易所(下文簡稱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在風傳媒趨勢論壇《碳財新世代》中指出,根據國外在喜馬拉雅山脈的研究,全球暖化的確跟地震頻率有正相關;原因是暖化造成冰川融化,降低大陸板塊負載,同時造成海水水量增加,對海洋板塊施加更多壓力,板塊間的力學變化可能進而造成地震。

比起地震,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的影響更為廣泛、嚴重。為了抑制全球暖化,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制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積極開發減碳技術與機制,例如碳交易,而台灣在去年底推出碳交易平台,正式加入國際碳交易市場。

延伸閱讀:台灣碳權交易推廣協會 推廣碳中和證書

企業減碳有3步驟,台達電是模範之一

田建中說明,要實施碳交易,首先要有碳定價機制。碳定價可以分為強制性機制與自願性機制,前者包含排放交易機制與碳環境稅費,後者包含碳信用抵換機制與企業內部碳定價。自願性機制對廠商施加的減碳壓力較大。

至於台灣的碳定價機制,田建中表示,環境部在4月公布碳費3子法,分別是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草案,以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草案。根據碳費收費辦法草案,若企業溫室氣體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就會被徵收碳費。

而企業的減碳分為3步驟,先是選擇減碳目標,接著提出自主減量計畫,訂出2030年減量目標,並且定期檢視成效,每年4月底前提交上一年度報告。至於具體作法,可以採取內部碳定價的方式,透過改變企業內部行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低碳投資來進行碳管理。

在演講中,田建中點名台達電,認為它是台灣企業減碳的模範之一。台達電以1噸300美元作為企業內部的碳定價,會計入各部門的營運成本,例如使用會議室,開燈的碳排就會算在該部門身上,藉此促使各部門減碳,以降低成本。但田建中坦承減碳不容易,台灣目前減碳做得最好的公司,年減率也只有1%到2%。

國際科技巨頭要減碳,壓力會傳到台灣供應鏈

田建中指出,企業減碳可分為減排類型與移除類型,減排就是減少碳排,但是減碳到極限之後,企業就必須採取移除的方式,例如樹木等自然碳匯。而相較與減排類型,移除類型有更好的效益與市場價格。

為了協助企業做碳交易,碳交所透過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國際減量額度交易、碳諮詢和教育訓練等方式引導業者。近期台灣發生4億元的碳權詐騙案,隨著碳交易需求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碳權詐欺,而碳交所提供透明平台,降低該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根據國際標準,例如國際碳中和標準ISO 14068-1,企業必須公布碳中和路徑。而IFRS S1與S2永續準則規定,企業必須解釋氣候變遷對營運帶來的風險和機會,以及在短中長期對財務健康、經營績效和現金流量的影響。這都會是企業要面臨的減碳規範。

若再攤開蘋果、微軟等國際科技巨頭的碳排報告來看,它們的碳排主要來自於範疇三,包含員工通勤、商務差旅和產品週期,也包括上下游供應商。而台灣科技業是這些科技巨頭的供應商,所以減碳壓力會傳到台灣,代表台灣企業減碳刻不容緩。

雖然減碳不容易,但田建中表示,公司有在交易碳權,代表有在做氣候規劃,它們在減碳上的投資金額是沒在交易碳權的公司的3倍以上。雖然會有轉型的陣痛期,但從長遠來看,這類公司將更可能在淨零碳排的未來獲得競爭力。


責任編輯/周岐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郭家宏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