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電視價格戰殺到流血流滴,消費者是賺到了?還是賠上自身權益?

2018-09-27 09:00

? 人氣

收視權益擺一旁 衝高用戶數成為短期套利的籌碼

對於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來說,「用戶數就是價值」,戶數越多、價值越高,新進業者初期先衝高戶數,對於想長期經營當然有其必要。但回顧近年有線電視系統台交易案,在整體市場衰退情況之下,每一樁交易案仍是超過百億元,每戶售價落在 4萬5千元到 6萬5千元之間,也就是說,一家業者若有5 萬用戶數,併購金額就高達 22.5 億元到 32.5 億元,即便是因為市場不振而價格有下修,仍是非常驚人的金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有線電視業者究竟是要長期經營或者是短期轉手賣出?這或許仍未可得知,但經營者的心態非常重要。我們從去年一項法院判決來看,有某一中部新進跨區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等高層不當挪用公司資金高達1億4千8百萬元,用來清償私人借貸、投資房地產和個人生意使用。在這個判決[註1]當中,雖然挪用款項有全數返還,但也讓人擔憂經營者的道德誠信,到底是有心經營?還是圖一己之私利?

試想,短期經營者想藉著快速衝高戶數,在短期三、五年間用增資、融資以及預收款等方式撐過虧損期,然後待價而沽,等著既有有線電視業者收購手頭上的用戶數。然而,只要發生資金鏈斷裂,股東不再增資、銀行因為看不到公司前景而不願提供融資,加上有線電視老大哥未必會出手併購,接下來可以預見的就是,這些業者付不出頻道授權費用、主流頻道被斷訊,然後裁員縮減開支,最後就是應聲而倒。

而消費者呢?這時候就面臨了業者的惡性倒閉,業者數年間的財務虧損,連公司基本的股本都賠光了,加上銀行融資的負債,根本無力退費或賠償給消費者。最後,消費者只能尋求政府或消基會申訴,然後等待漫漫的司法程序,最終能否得到合理補償都是未知數。

平心而論,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各種產品及服務時,如果製造商或服務提供者是默默無名的中小企業,總令人對其品質產生一絲疑慮。在消費者心中,聲譽卓著的大企業,通常比較容易和品質保證畫上等號。而屬於民生基本需求的有線電視服務也是如此。有線電視屬於資本密集產業,營運成本包括動輒上百億元的基礎纜線建設、頭端及終端設備建置、數位機上盒採購、頻道節目購買、以及龐大的維運費用……等,產業進入門檻極高,經營者必須擔負龐大成本,若選擇的業者沒有永續經營的決心和意願,那麼收視戶的權益其實是處於風險之中。所以,當系統業者的收入長期不足以支撐其營運成本,品質及服務必定每下愈況,最終受害的將是廣大的收視戶。

選擇領先業者享受真正的匯流服務

從用戶角度來說,業者之間的惡性低價競爭,也會嚴重影響收視權益,再從滿江紅的財務報表更可以看出,新進跨區業者連獲利都有困難了,更遑論還有心力投注資源在提升服務品質上。反觀,有線電視領先業者已經開始整合網路電視、隨選視訊、聯網電視的跨聯盟開放平台,可以隨時選看想看的電影、戲劇、綜藝節目和運動賽事,更進一步的還有預錄功能。「只要服務內容夠好,消費者很願意掏錢付費。」同樣反過來說,想要擁有好的收視品質,整體產業需要進入正向循環,究竟是要選擇穩定經營、重視客戶服務的有線電視業者,或是一昧追求廉價的服務品質?這個問題只能留給消費者自行思考了。

[註1]:資料參閱: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06年度易字第500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