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批評川普在總統任內的富士康10.5代線面板廠投資案未能實現,加上夏普有意關閉日本堺10代面板產線,分析師認為,這兩項投資分別面臨產業供過於求、缺供應鏈的窘境。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前出席微軟斥資33億美元在威州拉辛郡(Racine County)興建人工智慧數據中心活動期間,抨擊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未兌現他在當地的富士康投資項目承諾。
鴻海在2017年呼應川普的「美國製造」政策,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10.5代液晶面板廠,並在2018年動土;但2019年傳出改為建6代低溫多晶矽面板廠,卻仍未付諸實現。回顧鴻海在美國威州投資設廠,歷經數度更迭,規模和項目均有調整,原先規劃先進面板廠,現在則轉型製造伺服器和雲端運算用網通設備。
在日本方面,鴻海轉投資日本夏普(Sharp)旗下大阪堺工廠(Sakai Display Product,SDP)大尺寸面板因虧損連連,傳出將於今年第3季開始停止生產。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日前以夏普最大股東代表身分發言表示,堺工廠將轉型為人工智慧AI數據中心,共同推動夏普實現輕資產化的目標,希望幫助夏普尋找利基,加速從虧損走向獲利。
至於面板大廠友達,則在2023年12月底關閉新加坡面板廠,並陸續將台灣部分面板生產線「騰籠換鳥」,調整為新的應用。
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資深研究分析師陳建助接受電訪表示,現階段面板產業供過於求,廠商多嚴控生產,避免價格下跌。因此,除了台廠在海外投資的液晶面板廠可能面臨供過於求壓力、進而停產之外,韓國的面板廠也出現陸續關閉液晶面板產線,轉型為以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為主的經營模式。
陳建助說明,液晶面板除了供過於求的壓力外,台廠若在台、日、韓、中以外地區設液晶面板廠,將面臨缺乏產業聚落的窘境,投資成本太高,進而造成在設廠階段即喊停,或是改變投資項目;至於已在海外設廠量產的產線,失去競爭力時也只能關閉。
事實上,台廠在中國投資多為成本較低的面板模組廠,成本較高的面板製程只占少數。至於國內液晶面板產線,陳建助表示,面板廠只能進行活化,包括「騰籠換鳥」,轉為生產新一代面板技術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面板,或是投入半導體先進封測製程,或是發展其他應用,總之就是不再做純面板廠。
他進一步指出,面板廠海外布局多為投資金額較小的模組廠、系統或整機組裝廠,10代線以上的液晶面板產線投資規模大,不是改弦易轍放棄設廠,就是關閉,連台廠在中國的10.5代廠也曾傳出求售訊息。
陳建助分析,鴻海集團多在中國生產、賺美國錢,當時面臨前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調整,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下,想要逢凶化吉,勢必要投資美國;但投資案執行不易,由於美國沒有面板產業聚落,投資面板廠缺乏當地零組件工廠支援,造成生產成本大增,因此不斷調整投資內容,最終結果也並非投資面板廠。
他評估,鴻海集團在日本投資,其實也有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意味,畢竟台灣有中國的軍事威脅、韓國有北韓的軍事壓力,日本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夏普投資的堺10代線仍面臨供過於求的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中國面板廠有政府的金錢奧援,強力發展面板產業,連韓國三星都被迫放棄液晶顯示面板(LCD Panel),專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而台灣面板廠只能轉型強攻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都是台、韓面板業者因應產業供過於求的轉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