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這個世界似乎被壓縮了,貨輪、網際網路、還有對全球化的狂熱信仰將各大洲連接起來。現在,人們再次感受到大地的遼闊。」
《紐約時報》
新冠疫情的封鎖、恐慌與不便,已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淡去,無論是口罩、疫苗、還是保持社交距離都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過《紐約時報》2日回顧了2021年10月前後洛杉磯外海的貨輪大排隊,當時至少有50艘貨輪進不了洛杉磯港與長灘港,就好像南加州發生戰爭、或者遭到封鎖了一樣。實情當然不是如此,而是全球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新冠疫情大流行,讓國際貿易的地理格局彷彿大洗牌——中國工廠與美國超市之間的距離變得好遠好遠,全球經濟也被迫陷入停滯。
《紐時》指出,平時不會引起注意的貨輪,其實載運著構成現代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物資,從糧食、服裝、電子產品,到各種工業材料與化學品不一而足。任何一艘被迫暫停外海、無法入港的貨輪,都意味著大量訂單未能完成。比方說當時在排隊等候的貨輪中,懸掛香港國旗的CSCL Spring號就載運了益海嘉里公司的138個貨櫃,共計3300噸的油菜籽,這關係到足夠養活2萬頭乳牛一週的飼料—這艘貨輪進不了港,使得美國畜牧業的飼料短缺問題更形惡化。
又比如懸掛新加坡國旗的「萬海625」號,載運近1300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也就是製造合成纖維與用於包裝軟性飲料的塑膠瓶的關鍵材料,當時美國的製造業也一直苦候這些材料。《紐約時報》估計,在南加州港口外等候的貨輪共載運價值超過250億美元的貨物,而這只是受到全球供應鏈崩潰影響的一小部分,因為當時全球有將近13%的貨輪在港口漂浮,價值超過1兆美元的產品卡在海上靠不了岸、進不了港。
貨輪為何卡關?
新冠疫情為何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地理格局?病毒當然沒有把海洋變得更寬,但疫情時期的社交距離與隔離措施讓人們都躲在家裡,這讓碼頭招不到足夠的工人卸貨、貨運找不到足夠的司機拉貨櫃上路,貨櫃無法卸載、從港口運往各地,碼頭就無法順利吞吐貨輪。美國的商人們多年來依賴兩個關鍵因素做生意—在中國生產的工廠,以及將產品運往美國的巨型貨輪—這種廉價而可靠的經營公式,讓美國的大小企業都同樣受惠,從烤箱清潔劑到飛機零件都需要仰賴以中國為主的全球供應鏈。然而疫情期間就算中國不停工,貨輪顯然也無法準時運送貨物與商品,只能全部塞在美國港口外的海面上。
《紐時》指出,新冠疫情時的港口大塞船,使得商品趕不上耶誕檔期、口罩和手術衣送不到醫護人員手上,連最尋常的衛生紙跟止痛藥通通大斷貨,美國超市的架上空空如也,無論是肉類、麥片、木薯粉、還是女性衛生用品,都被搶購一空。晶片短缺更讓日本、美國、巴西的車廠生產線被迫暫停,連二手車的價格也開始飆升。醫療器材廠商甚至對晶片公司喊話,希望能把iPhone的訂單順位往後延一延,先生產人命關天的產品;還有電子企業祕密收購舊電玩主機,設法從舊款PS遊戲機拆下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