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89年4月19日北京大學「民主沙龍」的一段錄音。錄音帶的捐贈者是當年在北大留學的美國學生銀丹(Daniel G. Silver)。
那是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去世的第四天。上萬學生在新華門前靜坐,提出重新評價胡耀邦功過是非、要求新聞自由等政治訴求。他們的示威被軍警驅散。學生們轉而到天安門廣場聚集,人數一度達十萬人。
那場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王丹回憶,那天晚上,他從廣場趕回學校,看到上千學生把「三角地」圍得水洩不通。
學生們接二連三地發言,聲音中透著興奮、樂觀,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
學生們並非盲目天真。他們清楚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他們中一些人經歷了被鎮壓的八·六學潮。
「政府是狡猾的,」法律系研究生熊焱說。 「你要火燒中南海,一說出來,那個槍把你打死也沒得說。你要打倒中國共產黨,這好像也不那麼現實。」
他的發言贏得同學們的笑聲、掌聲。在那個春天的夜晚,或許沒人想到,這句看似不經意的玩笑竟一語成謔。
35年後,艾倫・裴新(Al Pessin)依然記得那些充滿希望的年輕面孔。他是時任美國之音北京分社社長。
「他們並沒有試圖推翻共產黨政府,他們只是想要一些變革。學生們滿懷希望,認為會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他說。
那年夏天,美國之音記者于音(Betty Tsu)把錄音機裝進一個破舊的學生書包,蹬著租來的腳踏車,每天都到廣場去。
1989年6月,她在接受美國C-SPAN電視台訪問時說:「我覺得他們是那樣勇敢。他們想要政府做出改變的那種熱衷,那樣的初衷,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但裴新也指出,和世界各地許多的年輕學子一樣,他們過度誇大了能達成的成果──真地認為可以佔領天安門廣場,和中共高層談判,甚至可以從廣場凱旋。
裴新說:「他們的訴求不可能被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所接受。這就變成了鄧小平所說的『動亂』。而『動亂』是鄧小平最不能允許的。」
鄧小平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決定用武力解決學運問題?
天安門運動期間被罷黜的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認為,1989年5月17日是關鍵的一天。他在2009於香港出版的回憶錄《改革歷程》中寫道:
「這一天鄧小平把權力最大的政治局五名常委召到他位於北京景山北面一條胡同的家中,討論學生示威問題。… 他讓政治局做出秘密決定,保證他在所有重大問題上有最終決策權。
前《光明日報》記者、擁有「紅二代」背景的八九親歷者戴晴在《鄧小平在1989》中也把5月17日這天作為鄧小平提出戒嚴,調兵進京的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