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1年2月實施《海警法》,但該法未明文具體區域範圍,且海警隸屬聽命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武裝警察部隊,引起各國關注其灰色地帶行動。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中國專家布雷迪撰文強調,太平洋島國論壇成員應以對抗氣候變遷的態度來應對中國混合戰,才能延續太平洋區域和平與安全。
《外交家》(The Diplomat)3日刊登布雷迪(Anne-Marie Brady)文章,提到中國自2020年起,就向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登記派遣4艘海警船在此海域監視外國漁船,而在2024年,中國更向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登記派遣26艘海警船。
「從今年6月開始,中國將是在整個太平洋巡邏的第3大海事安全部隊,僅次於美國和澳洲」,布雷迪指出,WCPFC管轄範圍約占全球20%海域,從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至南冰洋,且跨越第1至第3島鏈,而在爭議海域廣泛進行灰色地帶行動的中國海警,將能在這些島鏈間的公海上合法登檢外國漁船。
布雷迪提到,中國海警船是依據中國海軍艦艇尺寸建造,且在戰爭時期,海警就隸屬於海軍,而中國正用多重管道,特別是軍民兩用行動,使在太平洋地區日益漸增的軍事及情報存在正常化、合法化,「中國的混合戰行動現已是太平洋地區的最大傳統安全威脅」。
布雷迪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不到戰爭門檻的模式,挑戰現存戰略秩序,「習近平已表明,北京當局不認同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且一直告訴中國人民要備戰」。她表示,過去逾70年來,太平洋的交通線與咽喉點被美國及日本、南韓、台灣、澳洲、紐西蘭等安全夥伴以戰略拒止(chokepoint)保護。
無軍事協定約束成固有弱點
布雷迪說,戰略拒止是二戰的教訓之一,旨在排除不共享安全利益和價值觀的敵手,不讓其在太平洋地區建立軍事存在,不過該策略存在固有弱點,即許多太平洋發展中島國享受安全保障的利益,卻未有聯盟承諾,太平洋島國之間沒有軍事協定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