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房地產業的混亂及經濟失衡可能是典型的例子,顯而易見的是,找到政策以有效解決中央政府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衝突是極度困難的事。同樣的道理,根據報導,由於缺乏共識,三中全會從2024年1月延後到夏季舉行。一些消息人士強調中國高階官員能力下降,將國務院總理李強與去年秋天突然去世的前總理李克強進行負面比較,主管經濟的副總理何立峰被認為不如前任劉鶴有能力。
第3個觀點是「他(習近平)不在乎」,這個觀點的基礎是習近平的首要任務為加強中共對權力的壟斷及他的政治主導地位。儘管中國媒體刊登習近平參觀工廠並針對各種經濟挑戰舉行會議,但他的日常日程可能主要是管理安全議題及政治議題,包括人事決策,而不是經濟。
這是目前為止最不受中國對話者歡迎的觀點,但持該觀點的人深信不疑。他們的核心印象是習近平似乎願意為了民族主義及中共統治而犧牲經濟。正如有人所言,習近平被選為胡錦濤的接班人「不是為了成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蘇聯末代總書記)」,不是為了促進快速成長。值得注意的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年齡較大(超過60歲),他們強調習近平及毛澤東性格的明顯相似之處及2個時期之間的相似之處,亦即他們都強調意識形態的純潔性及階級鬥爭,從而導致嚴重的社會緊張關係及精英緊張關係
第4個觀點是「他(習近平)不贊同」,推測不是習近平獲取的資訊不夠、優柔寡斷、無能或缺乏興趣,而是他及副手不贊同針對當前政策路線的批評。事實上,他們的觀點可能是鑑於中國失去獲得西方技術、市場、金融的可靠管道,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優先發展國內技術,並盡可能獲得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領導人可以指出一些證據,證明他們的計畫正發揮作用,包括在電動車及電池領域的主導地位、世界上最長的高鐵系統、C919單通道商用飛機、一系列廣受歡迎的網路平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
許多消息靈通人士選擇最後一個觀點,他們認為習近平對於控制先進技術對中國經濟需求及戰略需求的核心地位有強硬的看法,並且大力實施這個願景。因此,投資從房地產業轉向先進製造業,還有中國共產黨對新興技術的大力支持,這不僅能推動經濟成長,還可以加強國家安全。
然而,第4個觀點的支持者分為2個陣營。大多數選擇這個觀點的人認為,中國領導階層犯了一個戰略錯誤,採取了大規模的產業政策,並在控制未來技術上投入過多的賭注,朝著明確的中央集權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背離自由化、對家庭及消費關注不足意味著生產力下降、債務增加、成長放緩,與其他先進經濟體的緊張關係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