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將沒,見面匆匆,美好的事物總難久留。惜別時,我送了好友D一張明信片,顫抖地寫下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幾個字,細細咀嚼來,有著難以言喻的惆悵;W說我去年在臺灣看起來神采奕奕,怎麼這回蒙上了淡淡的憂鬱?我苦笑了一下,看著他堆滿笑容的臉皮底下,其實也和我憂鬱到一塊去了。
當天晚上,我收到D寄來的快遞,裡面有兩盒桃酥、一個她今年初到東北旅遊時買的紀念品-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徽章。另外同樣令人驚喜的,是Y從湖南長沙加急件寄過來的一大袋「茶顏悅色」禮品和一張手寫卡片,信紙上滿滿的思念,是為我們這趟訪陸無法再見而留下的遺憾。
湖大的另一位朋友P今年推甄上北京理工學院,一聽聞我們在北京,便迫不及待地和我聯繫要到飯店來相見。頂著10度的低溫,在實驗室操勞整日的他,特意搭了五十分鐘的車,提著一大袋古早味零食和湖南大學的紀念品來看我。白色的短T、清臞的面貌,沒有正裝的拘束,疲憊的外表底下藏的竟是雀躍和輕鬆,我們好兄弟相擁,感動盡在不言中。當晚,我們一同拍了畢業照、直敘家常,一直到了深夜,方依依不捨地道別。
兩岸之間的善意,存在彼此真心對待的一言一行之中。去年陸生來訪,有極端分子將他們比喻成「間諜」,作為好友,我有很多捨不得,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我想,當刻意戴上有色的眼鏡去分化彼此時,再無辜的一塊石頭都有著天大的罪過。有一回,我和D在聊天時,說道自己從前比較感性,學了法律之後「被迫」理性。D回覆一句:「法律人也要有溫情!」是呀,法律人有溫情,臺灣人有溫情,大陸人也有溫情,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本就存在溫暖而真摯的感情,只是有人會選擇性忽略罷了。
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圈,使用一樣的語言、祭祀一樣的祖先、慶祝一樣的節日、研讀一樣的歷史。相處起來,本來就不存在太大的歧異。然而時空變遷,因為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平溝通的管道被硬生生扯開,人民之間的隔閡加劇,情緒性的言語在網路上儼然已形成一股戰爭,在網友的唇槍舌戰之中愈演愈烈。但既然是隔閡、誤會導致的分歧,透過謾罵,除了能逞一時口舌之快,又真正能解決什麼呢?
馬英九總統的遠見與北京當局的態度一致,都認為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倘若再讓分岐不斷擴大,對於兩岸關係的變化是極其惡劣的。時代更迭,人事會遞嬗,透過青年的交流,讓未來雙方在溝通上仍能保持順暢的管道,並且頂著一份友情與相互理解,終不會讓局面失控,擦槍走火。
曾經有一回與大陸師長C交談,他的一席話令我頗有感悟。「在大陸想積極武統的,所謂的『小粉紅』並非多數人,但他們的聲音很大;在臺灣的『臺獨份子』亦非主流,在社會上卻有不小的聲量。兩邊極端的聲音不斷影響,中間立場的民眾會漸漸向兩個極端靠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縱一開始雙方不存在衝突,到最後也會出現衝突。」兩岸在現今時代充滿了對彼此的誤會,臺灣許多媒體刻意掩蓋大陸發展的事實,而極偏遠地區的社會事件卻加以大幅度報導,以讓臺灣人形成「大陸落後」的刻板印象;另外,就政治面而言,縱民進黨贏得了2024年總統大選得以連續執政,亦不代表多數臺灣人對於他們的兩岸政策與獨派論述感到滿意,然而並非所有大陸人皆能了解其中意思。試想,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還不敢勇於發聲,兩岸隔閡擴大到了彼此互看不順眼的地步時,將會是中華民族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