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刺槍術去留的對話早在120年前的日本既已展開

2024-06-21 06:00

? 人氣

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日本軍事研究風氣在民間可說是蓬勃發展,在對刺槍術的討論當中,不管是小部隊指揮運用叢書:基本戰術摘要解義(P66,1900年,雲外居士 著)或是供義務役士兵參考的:兵營生活(P105-P106,1903年,青木龍陵 著)還是劍術專門講義:銃劍術教育指針(P1,1909年,軍事學指針社 編)等著作皆不約而同的有「近來火器愈發先進刺槍術愈不受重視」以及「很久沒有聽聞使用刺槍術對戰而獲得勝利的消息」等感慨,學習刺槍術的目的則轉變為攻擊精神的培養與強大的戰場心裡建立為主,因此在教學上強調對練與刺靶來模擬作戰時的緊張氛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軍對刺槍術的超譯

日軍無論海或陸之劍術(正劍術、軍刀術與刺槍術)教範典令等,開頭首先都會將其目的訂為:「抵禦敵人,刺殺對手,使人強身健體、增強意志、磨練感官的技藝,是軍事訓練中不可省略的重要部分」但在當時戰術類準則中既已難尋劍術實際應用,其多被歸類於體操類別,故對體能和意志的磨練才是其強調的主要用途,時至今日正劍與軍刀術早已退出各國實兵操練舞台,也並非真的「不可省略」體能和意志亦有更科學的訓練方法不斷出現,國軍所強調可以練膽、練心、練技的功能,實際上說白了就是日軍當初為了保有刺槍術戰場價值所延伸出來的概念,且日軍更進一步融合最後決戰的理念,賦予刺槍術神話般的氛圍,甚至出現有:「訓練有素的敵人不會因為在槍林彈雨中同伴紛紛倒下而恐懼投降,你要對他們發起最後的刺刀突擊才會瓦解對方身心讓他們恐懼敗逃,輸的心服口服」如此這般的信念產生。

當擁有「手槍型握把(Pistol grip)」的突擊步槍列裝部隊後,國軍刺槍術則選擇把慣用手從準備射擊位置(手槍型握把處),移至利於發力握持處 (槍托根部),這種非已射擊為目的之握法,可以看出國軍對待刺槍術的本質仍停留在上二世紀之「冷兵器」概念,而非圍繞著「維持射擊狀態」的現代方法,綜觀各國現行所謂「刺槍術」訓練,看似與國軍刺槍支持者所提都有「刺向前」的動作,但仔細觀察可發現其更多是推開後爭取空間和時間以利增加射擊機會與命中機率的近迫反應「連續技」也是特殊狀況下確保能持續射擊的進階動作,而國軍刺槍術在「刺向前」後則是繼續下一次的「突刺」並沒有刺完後馬上射擊的這個選項,如延續此觀念還企圖與實戰用途並論未免太過牽強。

結論

「在近距離的白刃戰中,勝利是屬於彈匣裡多一顆子彈的人!」這不是笑話,背後的道理是要如何維持步兵持續射擊、立刻射擊、有效射擊,等圍繞著「射擊」為本的精神,無論是戰術、軍工、後勤或是戰場各人想法,都需有力的堅持「射擊」的本質,如此不要再問槍沒子彈的時候怎麼辦了!彈盡援絕後的刺刀衝鋒是「精神層面」企圖戰到最後的「態度」而不是每日訓練的重點,張口閉嘴都是實戰化刺槍術的「軍頭們」跟開餐廳整天擔心沒有菜要怎麼讓客人只吃飯吃到飽一樣,理論上可以但誰會買帳?又好似賽車比賽有機會拋錨推車沒有錯,可是要賽車手花大半時間在練習推車上,到底是對車手沒信心還是對後勤團隊沒信心的表現呢?如何製造、保存、配發、攜帶與使用更多的子彈,才是現時更需費心討論的課題。

*作者為戰略研究領域研究所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