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刺槍術去留的對話早在120年前的日本既已展開

2024-06-21 06:00

? 人氣

筆者認為,比起刺槍術的存廢,如何製造、保存、配發、攜帶與使用更多的子彈,才是現時更需費心討論的課題。(資料照,軍聞社)

筆者認為,比起刺槍術的存廢,如何製造、保存、配發、攜帶與使用更多的子彈,才是現時更需費心討論的課題。(資料照,軍聞社)

近期因廢除刺槍術而又展開的熱烈討論「甚囂塵上」存廢兩方無不為此激烈辯駁,雙方似乎都有解釋得通的合理說法與堅持,然此問題卻早在120多年前的日本就已有過相似探討,且支持與反對者的說詞和百年後的今日竟出奇般的相近。國軍刺槍術源自舊日本帝國陸軍,百餘年後的今天終於迎來了與原創國相似且避不可免的最終「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軍刺槍術的源頭

國軍自建軍以來兵制規劃、訓練模式與準則教範等,多參考自日軍及日本國內對德、法等歐洲各國之相關翻譯與討論著作(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筆者前作觀點投書:大日本帝國陸軍最後的驕傲—國軍教戰總則抄襲篇),本文所論之「國軍刺槍術」前身為日本明治維新後因應全國徵兵全面改練新軍之新式操兵法,其相關訓練內容由日本陸軍省明令於1888年所頒之〈軍隊劍術演習教令〉中,與正劍術及軍刀術共同組成「劍術三部」其中正劍術與軍刀術為當時軍官和士官練習項目,而刺槍術(日軍教範原文為:銃劍術)為步兵必練,但其練習時的分類多規畫於《兵式體操》之中,無論日軍維新前期之法式操典或20世紀後改制之普魯士風格操典,皆將刺槍術與基本教練、柔術和體操一同分類為入門基礎訓練與戰鬥作戰或戰術運用較無直接關聯。

各時期《步兵操典》中的刺槍術運用

日軍實際不推崇於做戰情境當中單獨使用刺槍術作為攻擊選項之一,練習刺槍術的用意更多的是一種「情懷」火器的進步讓以往對冷兵器作為主要武器的崇敬感,提升到精神和文化的層面,在全面西化的新式軍隊中想辦法保留自身傳統核心價值,讓「武士道」精神和新式軍隊有一實際連結。《步兵操典》為日軍營級戰術規模以下步兵作戰訓練之標準教範,早期版本甚至納入有旅團作戰指導,初期版本為法式結構,內容除刺刀裝脫教學外,實際應用部分僅提及對戰騎兵組成步兵方陣時需上刺刀,但對騎兵攻擊仍須以射擊為主。1909年全面改制為德式《步兵操典》後,對刺刀之戰場實際應用內容僅有「刺刀(銃劍)突擊」項目,且刺刀突擊之建議適用時機非常侷限,需於敵人最薄弱之夜間或撤退時等情境下才得做為「最後決戰」手段使用,並特別強調須搭配「追擊射擊」同步進行,其中對「刺刀突擊」在動作上的要求上有一十分符合現代的觀念,亦即聽聞刺刀突擊結束口令時需「立刻恢復射擊預備姿勢」這與國軍刺槍術想結合實戰卻只打算一刺到底,沒想過恢復射擊姿勢的練法有著天壤之別。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日對刺槍術的討論

德國步兵大將卡夫親王(Kraft Prinz zu Hohenlohe-Ingelfingen,1827-1892)在其著作《步兵論》中論及當時之體操(一般柔軟體操與應用體操,應用體操則包含器械體操及刺槍術)檢閱是考核部隊戰力的一部份,但其指出:「戰爭中體操是沒有用處的,火器的運用才能決定勝負,如果一個士兵花費太多時間在練習刺槍術上,他就不會拿槍裝填也不會用槍來射擊……如果你花太多時間在體操上,就會妨礙你的士兵熟練掌握槍法,這對他們是非常有害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