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凱專欄:炎上「大禹治水」,政治詐騙集團編造出的「神話」

2024-06-24 06:10

? 人氣

此外,美國權威《科學》(Science)雜誌2016年曾發表一篇論文,作者為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吳慶龍,結合台灣、美國等研究團隊,在青海省黃河沿岸進行調查,研究滑坡壩的殘餘壩體,以及堰塞湖和潰決的洪水遺留下的沉積物,還在廢墟中發現了3名死於公元前1920年兒童的骸骨。該研究顯示這裡曾發生過一場災難性洪水,是過去1萬年來地球上發生過的已知規模最大的洪水之一,與中國第一個王朝開始時傳說發生的特大洪水相符。英媒BBC加以報導,指「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傳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11月25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在京發布最新釋讀成果長篇戰國竹書《參不韋》,為夏代歷史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圖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取自百度百科)
2022年11月25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在北京發布最新釋讀成果長篇戰國竹書〈參不韋〉,為夏代歷史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圖為北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取自百度百科)

清華簡發現失傳文獻,走出疑古派對夏朝的懷疑

而在文獻材料方面,《詩經》、《左傳》、《尚書》等眾多先秦典籍均提及夏朝,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清楚記載了夏商周3朝更替的歷史。近來最引人矚目的再現材料,為北京清華大學2008年7月入藏一批總數約2,500枚的戰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清華簡」的研究人員從中判讀出一篇久已失傳的先秦文獻〈參不韋〉。據北京清華大學公布的研究成果,該簡文為夏代歷史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主要展現在以下三點,有助於走出近代以來疑古學派對夏朝記述的懷疑:

一是故事發生背景與洪水有關,這與現有傳世文獻《尚書·洪範》和清華簡《五紀》類似,或說明夏朝的崛起與治水有很大關係。二是這篇文獻記錄了啟的祖父鯀治水失敗、遭到處罰,啟的父親禹治水成功、受到褒獎的過程,這與傳世文獻中對三人關係的記載也是一致的。三是這篇文獻講述啟如何建邦治政,這與傳世文獻中啟做為夏朝第一任君主的身分也是一致的。

按照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運用,夏朝的存在與大禹治水的流傳,就像陳復教授該文所說,「並非空穴來風」。當然,儘管考古與歷史證據不斷更新,對台灣某些人來說依舊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信者恆不信」。因為自台灣當政者從「反共」走向「去中」,「新興國族」打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對於歷史認識虛無化,以助於政治人物改造、編織出一套橫空出世的「台灣國史」。

政治詐騙不放過歷史,造就「神話」與「神化」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張光直等專家的研究都表明,南島民族極為可能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可是蔡英文還要特意跑去大洋洲小島展開「尋根之旅」。這就是為什麼,明明鄭成功父子之參軍陳永華在台南興教設學,可是曾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卻將台灣歷史閹割之後再嫁接到1624年荷蘭統治時期。這就是為什麼,蔣渭水無懼地在日本檢察官三好一八面前強調:「台灣人不論怎樣豹變自在,做了日本國民,便隨即變成日本國民,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即漢民族的事,不論什麼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但當代台灣還是被「台日友好」的政治口號引導,自我幻想為日本的「國境之南」。

八田與一技師銅像遭人破壞,嘉南農田水利會請民眾提供線索協助早日破案。(圖/嘉南水利會提供)
建造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在台灣被「神化」為「治水之父」。圖為八田與一銅像。(嘉南水利會提供)

真要說「神話」不可信,八田與一和嘉南大圳的「故事」,就是台灣社會最大的「神話」。日據時期嘉南大圳的完工後,增產的農產品被以低價運往日本,台灣一般平民仍要以番薯籤餬口,無法食用白米飯。史實昭昭,硬生生被改編為「台灣的美好時代」,八田與一則被「神化」為「需要台灣人尊敬與記憶」的「治水之父」。

與「大禹治水」爭論爆發的差不多時間,新聞報導今(2024)年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申請分發掛零,校方認為主因在於「AI浪潮衝擊」。其實完全沒必要讓AI背這個黑鍋,歷史在台灣被各種政治謊言與想像所踐踏,蹂躪到自我面貌已然模糊不清,政治詐騙集團連歷史教育都不放過,造就出一隻又一隻對西方神話心嚮往之,卻對中國歷史不屑一顧的「青鳥」。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