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歐洲如何應對「中國衝擊2.0」:鋪上「歡迎光臨」的門毯,將中國抱得更緊

2024-06-24 11:09

? 人氣

對歐洲和中國來說,更緊密的合作會降低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帶來的風險,川普承諾將對進口產品全面徵收10%的關稅。這種威脅不利於歐洲完全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同時也會促使中國緩和與歐洲的緊張關係,保持進入後者利潤豐厚的市場的機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是這樣的話,歐洲與中國的工業和技術聯繫可能會隨著美國削弱對華貿易而加強。中國的汽車品牌將在歐洲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在美國卻不會。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Jacob Kirkegaard表示,歐盟的做法相當於承認中歐工業綜合體的存在,而且在以明確的方式希望鼓勵進一步發展中歐工業綜合體。

榮鼎集團的歐中問題專家Noah Barkin表示,這會給歐洲帶來風險。「如果歐洲汽車業繼續與中國深度融合,而美國汽車業與中國完全脫鉤,很可能會導致歐盟與美國之間的雙邊關係緊張。」事實上,歐洲對美國的出口是對華出口的兩倍。

歐洲製造業可能付出的代價很沉重

歐盟為什麼要冒這個險?歐洲的汽車業已經通過合資企業與中國汽車業緊密交織在一起,這些合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佔有很大份額。福斯汽車(Volkswagen)約三分之一的銷售和很大一部分利潤來自中國。

此外,如果全球貿易中斷,歐洲遭受的損失將超過美國。前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在本月的一次講話中表示,歐洲製造業崗位數量是美國的2.5倍,在歐洲生產的製成品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用於出口,而美國僅佔五分之一。

製造業占歐洲經濟總產值的15%,佔德國經濟總產值的18%,而在美國經濟總產值中僅佔11%,這反映出中國在高科技工程工具和機械方面的專業化程度,這些工具和機械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起到了助力作用。但在中國以往從歐洲購買的產品上,中國與歐洲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中國公司的工業機械和設備產量超過美國、德國和日本對手的總和。

「第一次中國衝擊對德國來說是淨利好,」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所長Moritz Schularick表示,「第二次衝擊則真的是一次警鐘。」

作為一種引進新技術的方式,中國對外國投資曾經是持歡迎態度的。Barkin說,現在,「我們的情況是:歐洲渴望反向的技術轉讓。」

德國汽車業專家Ferdinand Dudenhoeffer表示,中國今年的電池驅動電動車產量可能到達700萬輛,高於去年的500萬輛。他表示,歐洲今年可能生產120萬輛電池驅動的電動車,低於去年的150萬輛。這種規模上的優勢使中國生產商在包括電池技術在內的電動車技術方面領先於國際競爭對手。

一些分析師表示,允許中國電動車生產商在歐洲發展可能鼓勵更多人改用電動車,並鼓勵政府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從而對歐洲汽車生產商起到助力作用。另一個優勢是:由於技術落後且價格更高,美國的電動車市場未來可能將落後於歐洲和中國。

Dudenhoeffer說,考慮到川普再次當選的風險,歐洲應該對中國更加開放,以對沖這種風險。他表示:「中國製造商將幫助我們更快地走向未來……成長很快的大市場是亞洲,而不是美國。」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