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鄭如晴─《往日食光》書寫人生陰晴圓缺

2024-07-05 05:50

? 人氣

這段令讀者讀來心酸的故事,在鄭如晴的筆下成了同學帶著笑回憶的往日風景〈大麵羹思想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文字的力量 慰藉寂寞少女心

得不到家庭溫暖的少女,心中寂寞無從訴說,她透過閱讀與書寫得到了慰藉。還記得曾用三塊半的壓歲錢買了本比利時童話,發現文字引人無窮想像,草地上叮叮噹噹的牛鈴聲、孤單的牧羊女在廣袤的草地上擠奶,微風吹來…,文字描述的畫面宛如在眼前,讓當時小小年紀的她心靈感到無比平和,「我當時心裡想,哇,原來文字能帶我到無遠弗屆的世界,脫離了自己經常溫飽不足的現實景況…」

她的第一篇作品參加大專小說創作獎就得到首獎,雖然篇名和內容現在已不復記憶,但當時得到很大鼓舞,念書時投稿的稿費也成為生活上的支援。隨著夫婿到德國留學後,也常將國外的經歷投稿中央日報副刊:「藍色多瑙河、金色布拉格…,寫大自然與人文,就是我喜歡的東西。寫到現在因為眼力不好想停筆,但停不下來…」(笑~

鄭如晴隨夫到德國留學期間,兩個女兒陸續出生,她為女兒講德國童話故事,也開始翻譯、創作童書。(鄭如晴提供)
鄭如晴隨夫到德國留學期間,兩個女兒陸續出生,她為女兒講德國童話故事,也開始翻譯、創作童書。(鄭如晴提供)

兩個女兒在德國陸續出生,她到書店買德國兒童讀物,翻譯給孩子們聽,想著既然都翻譯了,該寫下來。當時她翻譯的十二冊《拉拉與我》,透過東方出版社熱銷,編輯稱這本書是出版社年終獎金重要的一部分;也翻譯德國經典童話《小巫婆》、《小幽靈》厚厚兩大本,更和女兒一起創作兒童繪本,由大女兒插畫,自己也寫兒童散文。「我一直認為,真正好的作家畢生應該為兒童做些事情,為兒童創作」。從德國回台後,鄭如晴在國語日報工作,為了在專業領域更精進,攻讀當時國內唯一的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不辭辛勞地利用每周休假時間往返於台北台東上課。「我唸的是研究所,不是在職專班喔」,她笑著補充。

從小渴望母愛 為母後從「付出」得到滿滿母愛

從小渴望母親,當自己成了母親,鄭如晴不會慣孩子,而是個賞罰分明、非常有原則的母親,她形容自己是既感性又理性的媽媽。曾經想過自己沒有媽媽,該如何複製媽媽的角色?等到孩子出生,她發現當了媽媽後,不需人教、也不必去學,自然就會給孩子連自己也想像不到的母愛。「孩子在生命當中比自己更重要,妳會無私地給予。那時我忽然明白一件事:給予的當時也在反饋我自己,原來我尋找多年的母愛,可以從我自己身上得到。本來以為自己沒有,但在付出時我已經得到了想像中滿滿的母愛…。」

成為母親以後,鄭如晴對兩個女兒付出滿滿的愛,自己也感受到了原來沒有的滿滿母愛。(鄭如晴提供)
成為母親以後,鄭如晴對兩個女兒付出滿滿的愛,自己也感受到了原來沒有的滿滿母愛。(鄭如晴提供)

鄭如晴不會為成績責罰孩子,但跟孩子說清楚絕對不會做「書僮媽媽」。「有些媽媽跟前跟後,揹書包、拿東西,當孩子忘了東西,媽媽便飛車回去拿,但我從她們小時候就規定,若忘東忘西被處罰得自己負責。」她回憶,二女兒張鈞甯唸小學時有一次打電話回家,說忘記帶體育服裝,希望媽媽幫她送到學校,否則會在操場中間罰站,被全校同學笑。鄭如晴仍堅持不送,被處罰就被處罰,從此女兒們不敢再忘任何東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