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打下台灣「護國群山」基礎的英雄身影

2024-07-04 06:30

? 人氣

1964年,張俊彥與他人共同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1964年開始研發矽電晶體,1966年又開始研究積體電路。因在半導體領域研究,獲得國際級的科學成就,張俊彥被聘為中研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俊彥、胡定華,1970年同期開始任教交大。而出生背景完全不同,一個是民國撤台空官之子,一個是台灣白色恐怖受害者之後,卻成為好友、好鄰居、好同事。

張胡2人「合作共好」,從教育到產業,密切交流互助。共同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是日後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佔有一席的,2個靈魂人物。

胡定華將潘文淵半導體產業計畫書,落實為自有技術和生產運用。先後協助聯電、台積電的成立。張俊彥除教育培養,無數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他的研究,讓台灣半導體科學與國際同步,甚至走在前面。

孫運璿學術基金會、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舉行「積體電路取經之路」座談,邀集40年前赴美受訓的團隊成員出席分享,暢談赴美取經的往事。史欽泰,胡定華,張陸滿,邱羅火等人聚集。(黃麒珈攝)
孫運璿學術基金會、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舉行「積體電路取經之路」座談,邀集40年前赴美受訓的團隊成員出席分享,暢談赴美取經的往事。史欽泰,胡定華,張陸滿,邱羅火等人聚集。(資料照,黃麒珈攝)

二、勤儉刻苦、風水寶地

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由工研院發起的「聯華電子」(聯電),1980落腳在同一年創立新竹科學園區。新竹有著濃郁的客家人文風氣,當地人勤儉刻苦,任勞打拚。讓聯電得以開創出,一種半導體生產新產業文化。

聯電由工研院的科技人,負責經營管理營運,而非企管、商業背景人士。他們把科技研發的創新精神,用在管理制度的革新上。

面對高昂半導體生產設備投資,每年產生的成本攤提壓力,聯電管理層開始創新發想。週六日可以加班,為什麼不能一年365天,天天不中斷地連續運轉?

這樣,全年設備運轉,與扣除節假日只利用200多天,攤提的資本財務成本就可以相對大幅降低。

而這群科技人比生意人,更有同理心,和人性化思維。聯電設計出一套,365天運轉生產,夜班高薪、加班獎勵,國定假日上班補償等,合理的薪資制度。原本員工不願意上夜班,但聯電把夜班薪資,增加到日班員工願意主動要求來上夜班。

結果,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與刻苦耐勞新竹人的「合作共好」,創造了「多贏的局面」。連貫性不停機生產,避免生產線無人粉塵污染,產品良率提高;產品交期縮短,提高企業競爭力。聯電淨利率增加,可再投資高速發展;員工薪水增加,成為高薪從業者。

後來,把三班生產制,又革新改成日夜兩班制。日夜兩班制,12小時上兩天班,休息兩天,實際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時數,由8小時,減少到6小時。

即使有合理的誘因,把三班制改變為二班制,科技人管理層,還是小心翼翼,同樣用人性化導引方式,而非決策後命令方式來改變。先從一個小生產單位試行,看看這個單位員工是否可以適應,以及其他單位員工對這項改變反應,和主動接受意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