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已過了快5個月,綠藍白還在激烈的政治攻防。都以批評攻擊敵對政黨的「不好」,來證明自己「還好」。
政黨競爭、鬥爭理所當然,全是負面競爭,你爭我奪比出一個「還好」,國家社會人民的未來會「更好」嗎?監督防弊除弊,抗中愛台保台,卻幾乎聽不到,如何讓明天「更好」的主張。
不妨從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成為今日的「護國神山」,和全球高科技產業鏈「關鍵角色」歷程中,來發掘「合作共好」,才能「更好、最好」的法則和秘密。
一、兩個人很關鍵
1970年代初,政府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顧問潘文淵,提出發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建議,得到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支持。愛做事、敢做事,又信任人的孫運璿,並聘請潘文淵為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的負責人。
而具體落實推動,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基石,且有今日成就,還有「兩個關鍵人物」。
一個是胡定華。1943年出生於四川,1948年5歲的他,跟空官父親及母親,從大陸來到台灣。成年後,胡先在台大取得電機系學士,後取得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再留學美國。
1970年,胡定華取得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的胡定華,回台灣在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並繼續研究半導體技術。1973年,不認識潘文淵的胡定華,主動找上潘毛遂自薦,並被授予重任。先後領軍成立,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工研院電子所。
1976年,政府與美國RCA公司簽約,取得半導體製造技術,由胡定華任技術移轉計劃負責人。並帶領工研院電子所同仁,至美國學習半導體製程。
RCA案不祇是學習製程技術及技術轉移,胡定華的目標是整個產業的轉移,並加以精進改良。這位敢拼、敢做、敢創新的,科學實踐者,是時勢創造出浪漫英雄。
胡定華以雄心壯志和過人的行動力,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實現「夢想三部曲」:
1,整套學來技術和製程,2,在工研院創設小型示範工厰驗証,3,協助推動成立聯電、台積電半導體公司,先後進入產業。
而另一位和胡定華有著一樣,科技夢想的台灣半導體界傳奇人物張俊彥,還有交大的學子們,和工研院的研發同仁們,以及新竹這個奇特之地,力挺和支持胡定華,達成了他的「夢想三部曲」。
1937年高雄鳳山出生張俊彥,自幼就想成為科學家。曾在高雄中學,擔任過訓導主任父親張火木,在白色恐怖時期,1950年台南的「麻豆事件」中,被捕判死刑遇害。張因此被牽連,成大電機系畢業後,無法出國留學。但勤學的他,1962取得交大電子研究所碩士,1970取得交大工學博士。
1960年起,還在讀研究所,張俊彥開始鑽研半導體。1963年起就指導學生,教育培養台半導體、電子資訊科技人才。先後在交大、成大當教授,擔任系主任和學院院長,以及交大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