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人!百老匯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入圍今年美國「東尼獎」(Tony Awards)12項提名,擔任協同製作人的音樂家張龍雲是台灣人,而且是首位真正參與百老匯製作,並且入圍美國戲劇界最高榮譽「東尼獎」的台灣之光,他將於6日啟程前往紐約,參加隔日舉辦的頒獎典禮。
在此之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台譯《花都舞影》)已經榮獲被視為東尼獎前哨戰的美國戲劇聯賽大獎(Drama League Award)最佳音樂劇製作獎,張龍雲在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說,「希望有機會跟夥伴們一起上台領東尼獎。」
張龍雲現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他自述,30年前念完茱莉亞音樂院,由於當時的經濟因素無法繼續待在美國,讓他非常後悔;但30年後又回到紐約,而且是百老匯的舞台,「我忽然理解我的曲折跟歷練,其實都有原因。」
張龍雲1985年自世界頂尖音樂學府茱莉亞音樂院畢業後即返國任教,並擔任台北愛樂室內暨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也曾任傳統藝術金曲獎頒獎典禮音樂總監。
「台灣如果再不突破、轉型,古典音樂只會走下坡。」張龍雲說,美國百老匯並非突然興起就引領風騷,而是存在既有的厚實基礎。他指出,茱莉亞音樂院不只有音樂人才,還有舞蹈與戲劇,現在更開始轉型,設有爵士樂系所。
「如果音樂劇是一部車,紐約到處都是零件廠,但是台灣並沒有好的零件,充其量只是拼裝車,沒有品牌。」張龍雲認為,台灣的音樂劇創意人才仍比中國進步,他希望台灣可以擁有百老匯的育成視野,教育結合實務,才有機會真正產製成熟的音樂劇。
如此高瞻遠矚的理想,因為3年前的一場際遇而有了實現的機會。在美成立逾20年的音樂劇製作公司「百老匯亞洲」(Broadway Asia)找上了張龍雲,希望他可以協助亞洲地區的音樂劇製作與推廣,「當時我正為學校籌備流行音樂系,希望能將音樂劇的製作與培訓帶進台灣,對美國人來說,亞洲跟華人就是大市場,雙方一拍即合。」
張龍雲明年將任音樂劇《功夫熊貓》製作人,為了選角,他目前正在中國積極尋找武打人才,2016年將在亞洲首演;《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則於2018年起展開亞洲巡演,到時候也會在台灣登場。
張龍雲1957年生於馬祖東引,以離島保送生的身分至台北就讀國立藝專、主修低音管,之後考進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年方20歲即擔任低音管首席,隔年在女友的鼓勵下赴美深造,先後畢業於紐約曼哈頓音樂院與茱莉亞音樂院,返台後任教於師範大學、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