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更複雜的因素是不同「民地武」的訴求不一樣,何止不一樣,還可能產生競爭關係。所以要獲得廣泛深入的共識還是很艱難。
在緬甸的政治環境中,翁山蘇姬的角色如何,又引發了政治圈的討論和分析。
撣邦民族解放組織(PNLO)的領導人昆烏克上校對CNI新聞社表示,若緬甸國管委(NaSaKa)打算與西方接觸,可能會釋放翁山蘇姬。他表示:「目前翁山蘇姬仍被全面監禁,具體情況不明。不久後翁山蘇姬也可能被釋放。因為翁山蘇姬與西方關係密切,如果軍方需要與西方接觸,可能會釋放她。」
翁山蘇姬和民盟(NLD)一直把實現民族和解作為主要的施政目標,但在過去幾年,緬甸民族和解進程未能取得太大進展。這一方面是因為民盟政府對軍隊缺乏有效控制。民盟5年執政在這一問題上並沒有取得太多的成效,一共舉行了4次「21世紀彬龍會議」,但形式大於內容,並未在實質上改善緬甸的族群困境。
少數民族政黨的影響力受限於緬甸的民族分佈和選舉制度。緬甸是多民族雜居國家,外加採取「贏者通吃」制度(而非比例代表制),因此少數民族政黨候選人很難獲得選票,長期處於邊緣化地位。
推動當下民族和解進程的難點在於如何通過政治手段解決聯邦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的權力分配,如何確定少數民族武裝的地位以及如何進行經濟利益分割。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交織於緬甸的國家建構實踐之中。只有綜合這兩個向度,緬甸民族問題的譜系才能夠更加清晰。
緬甸政府推進的民族和解進程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在關鍵問題上面對少數民族代表五花八門的要求,緬甸政府與各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仍然巨大,但是這些問題的大部分至少是能夠通過政治對話手段在談判桌上進行談判的。事實上經過1962年以來奈溫將軍的削藩,以及1989年緬共瓦解以來,除了佤邦聯合軍(UWSA)以外,緬甸其他各「民地武」的實力都已經削弱,緬甸政府軍在實力對比上的優勢日益明顯。1996年坤沙領導的「蒙泰軍」(Muang Tai Army)解體之後,已經沒有「民地武」提出從緬甸聯邦獨立出來的政治要求,在垂直向度上緬甸的國家建構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
這種「大緬族主義」遭到緬北少數民族的集體抵制。但緬甸Tatmadaw憑藉絕對的軍力優勢,還是打垮了緬北的各個土司部隊,瓦解了600多年的緬北土司制度。可土司被打掉了,軍閥又崛起了。
10多年前,緬甸年邁的丹瑞(Than Shwe)將軍開始改革緬甸的政治制度和經濟,並制訂了2008年新憲法。改革不是因為受制裁,而是他不想把權力交給一個新的軍事獨裁者,以免他日後可能會反對自己,也不願意交給「全國民主聯盟」,以免被清算。他重新在年輕將軍和他創建的「鞏發黨」與 「全國民主聯盟」三者之間進行權力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