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份公報中,中國重申了要以最大努力及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的決心,美國同時承諾限制對臺軍售的品質及數量,並逐步降低,以期最終解決與中國的分歧。事實上,雙方回到在建交談判期間能夠接受彼此意見的本質,但增加了一個條件,即只要中國堅持強調和平解決與臺灣當局的分歧,美國將減少對臺軍售。
對北京而言,維持美國對臺軍售的逐步下降是必要的,也因此,北京有澄清自身意圖的壓力,亦即,若可能,它不打算對臺灣使用武力。隨著時間推移,可以預期臺灣的武力──相較於中國而言──將會下降,臺灣海峽兩岸的軍事將逐步失衡、對臺灣不利。而臺灣面臨美國減少軍售所造成的壓力,必須探索與傳統軍事對抗政策不同的選擇。美國向臺北澄清與保證,表示將不會接受中國針對美國對臺軍售的進一步限制,也同時拒絕提供臺灣對中政策的建議,強調這並非美國事務。
華府與北京雙方對於修復關係所做的讓步都感到不滿,但兩者也為有機會恢復先前關係感到欣慰。漸漸地,美中關係回復到先前正面積極的軌道上。
戰略合作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聯合公報的最後定稿完成之前,繼任海格成為國務卿的資深官員喬治.舒茲(George Shultz, 1920-2021),於一九八三年二月出訪北京,討論技術轉移、軍事合作,以及全球與區域地緣政治問題。隨後,商務部長馬爾科姆.鮑德里奇(Malcolm Baldrige, 1922-1987)於五月訪華,告知中國美國已將中國指定為友好的非同盟國家,並有資格購買禁止銷售給蘇聯的先進美國科技(此前,這兩個共產主義巨頭已正式受到名義上同等的出口管制)。
九月底,國防部長卡斯珀.溫伯格(Caspar Willard Weinberger, 1917-2006)出訪北京,他強調美國希望在對抗蘇聯方面繼續與中國進行戰略合作,並告知解放軍,美國準備向他們出售防禦性武器系統,如反裝甲武器及防空飛彈,但也強調此類軍售將受美國法律限制,尤其是涉及武器或技術轉售給第三國之可能性的情境。中國再次表達對美國持續對臺軍售的不滿。雙方宣布趙紫陽總理與雷根總統將於一九八四年初進行互訪,他們分別於一月和四月完成此事。
當時,中國正在與英國談判有關一九九七年香港新界租借期滿後回歸的問題。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鄧小平會見一組香港商人代表,並提出英國殖民地回歸中國應該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進行。考慮到中國可以隨時使用武力奪取香港及澳門,鄧小平的宣示對當地居民以及英國人都具有保障。這推動了中英雙方的談判。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雙方簽署香港回歸中國主權的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