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老師的收入也相當高,而且很合理,工作條件也不錯。
這使得教職成為芬蘭大學生最嚮往的職業,超過醫生、律師和建築師。
和經合組織國家相比,芬蘭學生的上課時數也比較短,小學生一年大約是670個小時,美國小學生上課時數是1,000小時。
芬蘭學生的家庭作業也比較少,經合組織的資料顯示,15歲的芬蘭孩子每週花2.8個小時做功課。
韓國學生每周做功課時間達2.9個小時(不包括私人家教和補習班),經合組織平均是4.9個小時,中國是13.8個小時。
芬蘭老師說,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放學後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朋友相處,做他們想做的事。
「必須讓孩子有時間當孩子,重要的是質量,不是數量。」
放鬆的環境
芬蘭學校的氣氛是放鬆平靜的,學生不穿制服,在室內也不穿鞋子,而是穿襪子到處跑。
芬蘭學生也不用擔心考試,上學前5年是有考試的,但之後學生不需要考試,而是依據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來評分。
這樣做的精神是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學習的潛力,讓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自然學習,目標不是考試成績。
只有7%的芬蘭學生覺得有學習壓力。
而在日本,嚴格的教育制度下,雖然學生成績好,但卻犧牲了孩子的精神健康,有52%的學生感受到學習壓力。
高稅率和幸福感
芬蘭福利制度的基礎是該國的高稅率,芬蘭稅率高達51.6%,幾乎是世界最高。
但是根據2018年聯合國的幸福指數調查,肩負高額稅率負擔的芬蘭人,卻仍然認為芬蘭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
芬蘭人口550萬人,也沒有太大的種族問題,因此比起那些人口眾多,種族複雜的大國,芬蘭更容易推行教育政策和改革。
但是薩爾伯格說,「人口少,社會同質性高,並不能完全解釋芬蘭教育成功的原因。」
「公平、誠實和社會正義深植於每個芬蘭人的生活方式,芬蘭人有很強烈的共同責任感,不光是為自己,也是為其他人。」
「以這樣的精神出發,芬蘭人辦教育,辦的不只是教育,而是把教育當成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