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樂雄觀點:中國崛起的地緣政治空間困境

2018-10-04 07:10

? 人氣

以秦國為例,內部以"商鞅變法"為契機,匯集各種人才、完善了內部人力財力的動員機制,達成富強的目的。對外部形勢而言,秦國佔據了"關中"這個極為有利的地理位置,無後顧之憂,形成雄踞西隅、虎視相互爭斗、不斷衰弱的東方六國的形勢(圖為奏始皇兵馬俑)。

以秦國為例,內部以"商鞅變法"為契機,匯集各種人才、完善了內部人力財力的動員機制,達成富強的目的。對外部形勢而言,秦國佔據了"關中"這個極為有利的地理位置,無後顧之憂,形成雄踞西隅、虎視相互爭斗、不斷衰弱的東方六國的形勢(圖為奏始皇兵馬俑)。

歷史上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諸種成因綜合互動、作用所致。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無疑是當時所處的地緣政治條件。在討論當代中國崛起之前,先簡略總結歷史上中國強盛期幾個傳統特色。因為這些古代的特徵經常在影響今天乃至未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家如何從國際社會中崛起?中國有著古老而豐富的經驗。有趣的是:這些經驗是從古代華夏大地的內戰中誕生,從有文字記載的商、周王朝以來,只要中央王權失靈、崩潰,中國本土就會呈現類似今天的「國際社會」。在諸強爭鋒中成功崛起的政治軍事集團往往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從而獲得地緣政治形勢上的絶對優勢。

(圖為四川邛崍石筍山的唐代大佛造像)(GETTY IMAGES∕BBC)
兩千多年裏,中原政權除了被強大的蒙古、滿清打敗征服外,多數時候在東亞一直處於比較安全的狀態,而漢唐明初曾以超強姿態雄踞亞洲,原因也是因為統一後的中國處在較為理想的地理位置(圖為四川邛崍石筍山的唐代大佛造像)(GETTY IMAGES∕BBC)

以秦國為例,內部以「商鞅變法」為契機,匯集各種人才、完善了內部人力財力的動員機制,達成富強的目的。對外部形勢而言,秦國佔據了「關中」這個極為有利的地理位置,無後顧之憂,形成雄踞西隅、虎視相互爭斗、不斷衰弱的東方六國的形勢。強漢盛唐也是首先佔據了一面向東的西部「關中」,平定了各方紛爭的中原和南方濱海之地。由於歷史上王朝週期的不斷重覆,每一次王朝崩潰,中國政治格局就會出現一個「國際社會」,使得中國人不僅從自己的歷史中獲得豐富的崛起稱雄的外交經驗,還具有更高的統一的經驗,即征服、整合、統一地域文明的經驗,而這種經驗毫不遜色於大英帝國在全世界建立英聯邦的經驗。

秦代以後,中國已經從政治上、社會心理上整合為一個地域龐大、人口眾多的大國。之後兩千年多年,它的安全威脅主要來之北方遊牧民族。兩千多年裏,中原政權除了被強大的蒙古、滿清打敗征服外,多數時候在東亞一直處於比較安全的狀態,而漢唐明初曾以超強姿態雄踞亞洲,原因也是因為統一後的中國處在較為理想的地理位置,東、西、南三面皆無強勢大國,只需專心對付北方草原方向的威脅,並有足夠的南向戰略縱深。

 4月12日,中國舉行史上最大規模海上閲兵。(GETTY IMAGES∕BBC)
4月12日,中國舉行史上最大規模海上閲兵。(GETTY IMAGES∕BBC)

在古典世界裏,中國的威脅來之北方。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安全威脅的方向發生了反向變化,因近代歐洲的崛起和在世界範圍的強勢擴張,中國國家安全威脅來之東、南海上的歐洲國家和鄰國日本勢力入侵,這一方向上的變化延續至今。

中國經過一百多年文明更新期的衰弱,經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目前中國初步進入舉世公認的重新崛起狀態,古老的國家呈現全面復興的氣象。但是,當代中國崛起受到比古代更嚴峻的地理空間逼仄的鉗制。

與美國相比較,美國地緣政治的優勢在於獨處美洲,周邊無威脅自己的大國,又有太平洋、大西洋兩道天然屏障,遠離十九、二十世紀紛爭迭起的世界中心——歐洲,因而它埋頭髮展國力時動靜再大,也不會驚動遠在歐洲的諸強而遭刻意打壓。美國在世界邊緣的崛起進則問鼎世界霸權,退則足以自保。即使20世紀七十年代與前蘇聯爭鋒處於下風時,在印度支那受挫後,也能在外圍區域聯合西歐盟國和亞洲中國共同對付前蘇聯,扼守日本、韓國、關島一線,將衝突區域遠遠限制在本土之外。反觀中國身處強鄰之中,無此地理上的優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