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各獎得主至多3人、遴選過程「任人唯親」 諾貝爾獎真的公平公正嗎?

2018-10-03 08:00

? 人氣

2018年諾貝爾獎1日由通稱醫學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開序幕,而目前216人抱回的醫學獎,只有39人是獨自獲獎,其他均是共同得獎,不過諾貝爾獎規定每年各獎項的得主最多3人,且長期出現「任人唯親」風氣,這樣有違當代研究程序的遴選方式,引發質疑與批評,認為諾貝爾獎過於強調個人成就,導致犧牲團隊合作,因此希望能改變頒獎體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遺珠之憾」 元素週期表發現者不曾獲獎

早期諾貝爾得獎者像是居里夫婦(Marie and Pierre Curie)、狄拉克(Paul Dirac)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都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方面有突破性研究,然而有機會得獎卻成為滄海遺珠的人也不在少數,元素週期表的創造者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和發現核分裂的邁特納(Lise Meitner)就是其中2位。

正如皇家學會會長拉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所說,諾貝爾獎是受「任人唯親」 (cronyism)困擾的全球獎勵制度:門得列夫與獎項擦肩而過2次,第2次他甚至已進入幾乎篤定獲獎的最後審查階段,結果仍然落選,據說是被他得罪的阿瑞尼士(Svante Arrhenius)私下運作的結果。

努力被抹煞 「至多3人」得獎規定不公平

諾貝爾獎每年各類獎項的得者人數也有限制,最多3名的規定被許多人批評不公平。2013年物理學獎得主為希格斯(Peter Higgs)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他們因證實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而獲獎,然而實際上共有6位科學家參與這項研究,這些人做出相同重要的貢獻,卻被諾貝爾獎拒於門外。

而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則由美國物理學家韋斯(Rainer Weiss)索恩(Kip Thorne)、和巴瑞許(Barry Barish)以重力波探測獲得,他們3人帶領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計畫記錄了重力波,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3100萬元)獎金,然而其他參與計畫的1000多名科學家都被忽略,只能成為作者名單裡的1員。

研究是由「孤獨的天才」所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物理學教授基廷(Brian Keating)指出,每年各獎項得主最多3名的規定並不合理,「除了導致科學不公正,至多3人的規定也會加強外行人認為科學研究是由1、2個孤獨的天才,通常是白人男性,在沒有龐大支持的情況下完成的印象」。他補充,目前只有2名女性曾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若今年有女性獲獎,就會是近50年來的第1個獲頒物理學獎的女性。

哈佛科學歷史學家奧利斯克斯(Naomi Oreskes)則稱,「孤獨天才」的迷思是不對的,「它反映一種錯誤的科學觀,將超自然的力量和智慧歸功於個體科學家,然而現代科學具群體性。」基廷同意奧利斯克斯的說法,表示即使是最棒的科學家,其專業知識也是狹隘有限。

得主超過3人有先例解決 科學獎項領域狹隘惹議

批評人士指出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孤獨天才」問題,那就是同時頒獎給個人及整個組織,而且此舉已有先例;2007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體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規模龐大的紅十字會(The Red Cross)也多次抱回該獎殊榮。

除了「任人為親」跟「孤獨天才迷思」,諾貝爾獎也因授獎類型狹隘而惹議,英國皇家天文學家瑞斯(Martin Rees)認為,諾貝爾獎對於哪些科學很重要的看法存在巨大差異,「只有3種科學科目納入諾貝爾獎領域:化學、物理、生理學;而數學、演算學、機器人、人工智能、環境科學都被忽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