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獎1日正式揭開序幕,通稱醫學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登場,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主任艾利森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一起抱回殊榮,得獎理由是「發現抑制免疫機能不正常運作的癌症療法」。兩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00萬元)獎金。另外,2人同是2014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
癌症新療法:擋下抑制T細胞活動的受體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表彰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在癌症療法的貢獻,透過多種模式抑制免疫系統的「煞車作用」(brakes of immunity),作為治療癌症的方法之一,為對抗癌細胞開啟新的里程碑。人類體內存在摧毀癌細胞的「T細胞」,而免疫系統中有種蛋白質,會抑制T細胞的行動,避免傷到正常細胞,這就是「煞車作用」,但有時癌細胞也有可抑制T細胞的蛋白質,導致T細胞無法攻擊癌細胞。
Watch the moment the 2018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s announced.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1日
Presented by Thomas Perlmann,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Nobel Committee. pic.twitter.com/uSV5gp6A5P
不過艾利森與本庶佑各自研究發現,壓制限制T細胞行動的蛋白質,能促使人體免疫系統出現轉變,打擊癌細胞。目前癌症療法主要是手術、雷射及化學治療,因此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研究成果,為癌症治療帶來第4種方式,對於臨床結果審慎樂觀,而他們發現的「免疫關卡抑制療法」(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帶來革命性改變,徹底扭轉今日我們控制癌症的模式。
Until the discoveries made by the 2018 Medicine Laureates, progress into clinical development was modest.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 has revolutionised cancer treatment and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way we view how cancer can be managed.#NobelPrize pic.twitter.com/ExVk7fHesr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1日
各自找出主要蛋白質 開創治療癌症里程碑
70歲的艾利森證明蛋白質受體「CTLA-4」的抗體,可以阻斷T細胞抑制性訊息,達成活化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功能。艾利森的團隊隨後製造出阻斷CTLA-4活性的抗體,並於1996年以動物實驗證明該抗體可排除小鼠體內數種癌細胞,數年後成功研發單株抗體藥物,經臨床試驗證明對末期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有顯著療效,2011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
76歲的本庶佑是日本本土博士,2017年起擔任京都大學研究所副所長兼特約教授。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發現「細胞計畫性死亡蛋白質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並證實PD-1是T細胞的抑制受體,發現此蛋白質在癌細胞逃避機制上扮演關鍵角色。專家認為,抑制PD-1和CTLA-4的阻斷劑深具潛力,且使用2者抗體治療癌症,已證實能顯著延長病患生命。
BREAKING NEWS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1日
The 2018 #Nobel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as been awarded jointly to James P. Allison and Tasuku Honjo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ncer therapy by inhibition of negative immune regulation.” pic.twitter.com/gk69W1ZLNI
艾利森和本庶佑因這項發現,成為2014年唐獎(Tang Prize)生技醫藥獎得主,這次2人又一起抱回諾貝爾醫學獎殊榮。艾利森得知獲獎,透過任職的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Anderson Cancer Center)發布聲明稱:「我很榮幸且謙卑地接受這項殊榮......挖掘尚未被人知曉的知識,是促使科學家研究的動機,我沒有打算研究癌症,而是研究T細胞,1種在人類全身移動並保護我們的神奇細胞。」
Just in! Nobel Laureate Tasuku Honjo, surrounded by his team at Kyoto University, immediately after hearing the news that he had been awarded the 2018 #Nobel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pic.twitter.com/8TdlnXiSLe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1日
亞洲得主少之又少 第5位日本人奪醫學獎
2018年諾貝爾獎最令人關注的議題,就是不頒發文學獎,而至今頒發109次的醫學獎,也曾有9次不頒獎。負責頒獎典禮事宜的諾貝爾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表示,如果無人獲獎,獎金則會全額保留至隔年,但若又無人得獎,獎金則會加進基金會的專用基金。目前醫學獎得主共216人,其中39人是獨自得獎。醫學獎是諾貝爾獎項中,女性得主第3多的獎項,共有12人。
此外,醫學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得獎人絕大多數來自歐美國家,亞洲得主少之又少,這次本庶佑得獎,讓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得主增至5人,其中2人是獨自得獎;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2015年榮獲該獎殊榮,不僅是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位中國人,也是首位抱回此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黃花蒿素)成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與另2人共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