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氣候政策的「蘿蔔」在哪裏?

2024-08-21 06:00

? 人氣

不過,政府的施政藍圖其實越來越清晰,從賴總統「國家希望工程」政見、卓榮泰內閣以「行動創新 AI 內閣」爲名,再到黃仁勳、蘇姿丰訪台炫風,台灣社會現在對於邁向 AI 科技島有著高度共識。未來溫管基金的用途,很可能會與經濟發展方向產生共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舉例來說,就在總統府氣候會議隔天,台電曾董事長對外宣布,桃園以北不核供 5MW 以上的大型 AI 資料中心,呼籲高科技產業到支持電源開發的縣市發展。台電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 AI 運算會消耗大量電力,但電網配送受限於物理定律,距離越遠電力耗損越多。

因為台灣工業發達而能源密度極大,如果不對區域配電做出限制,未來會越發頻繁發生電網故障,也會加劇南電北送、中電北送的不平等問題。然而,政府很難僅僅消極限制區域配電,未來也許會援引《氣候法》中溫管基金「補助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事項」或「補助及獎勵事業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的條款,補助台電提升電網韌性。

減少電力無端耗損,原本就是經濟部的工作,但如果能從電網韌性角度引入環境部溫管基金資源,甚至是將不同專案研發的節能減碳技術推廣更多應用,就能讓經濟發展與氣候治理變成雙贏。

溫管基金投資企業,創造最大減碳效益

不論是 AI 產業化的過程,或是產業 AI 化的各種未來應用,都離不開氣候思考。適合溫管基金的投資標的絕不只有台電,高科技製造業必須符合 RE100 倡議,鋼鐵、石化等傳統製造業也需要低碳轉型,用水、耗能、排碳,每一方面都是挑戰,也都蘊含著機會。

為什麼要提倡將溫管基金投資企業呢?如果將溫管基金用在補助政府各級單位,許多人力與資金可能會運用在既有的設備更換,或是對孩童長輩的教育宣導上。這些工作雖然也很有意義,但是就「減碳效果」的角度出發,是非常有限的!

真正最能夠大幅度減碳的,始終是研發、導入新科技,而政府本身不可能全方位的研發所有節能減碳技術,如果投資學界則會讓人擔心學用落差、效率較慢的問題,所以才鼓勵將資源投入在第一線實際操作的企業,尤其是製造業。

我們可以說,第四波工業革命是圍繞著 AI、高性能運算、機器人,以及量子電腦發展的,但可控核融合、再生能源、氫能、碳捕捉與智慧電網等清潔能源技術也扮演關鍵角色。

令人慶幸的是,政府雖然對如何投資企業未有定案,但已經有積極想法。前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今年 3 月曾表示,政府要善用台灣在 AI、ICT 領域的優勢與機會,發展具潛力的淨零科技,並建議碳費收益(即溫管基金)保留一定比例,用於支持相關科研,這點國科會將持續與環境部研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