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頻繁被朋友給我所謂的『關心』,已經麻木了。 」在日本東京工作的中國人希妍(化名)對BBC中文說。
「很多人叫我不要吃魚,有的問我日本人民怎麼不團結起來遊行抗議,連平日歲月靜好的朋友,都很激烈地質問我日本政府是不是想我們死。」
日本福島核電廠在2011年的大地震中損壞,廠方為冷卻熔化的核燃料而持續注入海水。經過逾10年後,核電廠面臨冷卻水儲存空間飽和問題,當局最終決定在去年8月24日開始排放經過處理的核廢水,目前正進行第八輪排放,迄今排放了超過6萬噸處理水。
此舉遭到中國政府強烈反對,並全面禁止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中國網路上出現大量讓人恐慌的消息,希妍過去一年也不斷收到來自中國親友排山倒海的訊息。
「新冠疫情是頭一波,他們說日本政府怎麼不封控,不像中國那麼照顧人民的健康,現在又罵日本排放核處理水在威脅民眾安全。每次中國開動反日的宣傳機器,我們這些住在日本的就被轟炸。」
中國人對於日本的恐慌情緒不只是在海產類,還蔓延到各個層面。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有網民表示擔心日本護膚品和藥品有輻射,甚至連日本品牌的服飾、女性衛生用品都不敢再購買,並呼籲抵制日貨。
在京都工作的中國人家琦(化名)對BBC中文形容,他感覺和家鄉的人活在平行時空。 「我在日本過得很好,生活如常,但中國人接收到的資訊是被官方刻意安排的,『海外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日本很危險』。」
他過去一年也收到大量親友轉發的資訊,很多是中國網站翻譯日文新聞的文章,但標題和用詞誇大其詞。 「比如前陣子的鰻魚食物中毒事件,是因為廚師沒戴手套引致,其中一個90歲、本身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死亡,未必跟鰻魚有直接關係,但中國的報導會用『死傷』這個詞,讓人看完很害怕。」
「我已經懶得解釋,就回一句『的確我們生活得很慘』,春秋筆法吧。因為你解釋完了,明天他們也會讀到另一篇日本不好的新聞,沒有意義,我還不如好好享受這裡的生活。」
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蔡錫勳對BBC中文分析在日華人感到割裂的原因指,日本官方使用「ALPS處理水」一詞,中國則使用「核廢水」、「核污染水」等詞,新聞措辭潛移默化影響受眾觀感。
「兩國民眾的對事情的理解很不同,日本強調這些水是經過處理的,也是基於科學去檢測,數據上合理,日本人會認為中國政府是用偏政治的角度去做操作。 」
水產品禁令的效果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破壞福島第一核電廠以來,廠房內已積累134萬噸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