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混不好才做「台灣研究」?兩岸研究人才出現斷層 中國學術圈竟有「鄙視鏈」

2024-08-28 08:40

? 人氣

在此情形下,從事「中國研究」的台灣學者,可以在台灣拿到政府或相關機構的學術研究計畫補助,但其中多數人卻被陸方列為「拒絕往來戶」,無法踏足大陸,或者是自己根本也不願意跑大陸做田野調查。從而只能更加陷在「同溫層」之中,與西方學界抱團取暖,以維繫一定的學術資源和學界人脈。「但除了有利於升等和發期刊(論文)之外,這樣的『斷層』等於與中國大陸『絕緣』,完全達不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7月5日,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和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文廈論壇」在廈門登場。(取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網站)
7月5日,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和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文廈論壇」在廈門登場。(取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官網)

不只「斷層」還出現「老齡化」,後繼無人兩岸難互信

無獨有偶,另一位剛從台灣對陸研究重鎮退休、在學界德高望重的「公」字輩學者,不約而同也跟《風傳媒》提到了兩岸「斷層」的大問題。在他看來,大陸的對台研究,或者是台灣的對陸研究,還願意彼此「多走動」的學者,均呈現出「老齡化」的現象。他語帶感慨地說,除了疫情期間沒辦法去大陸,等到疫情過後去開會,怎麼見都還是同一批「老朋友」,「新面孔」雖然有,但不太有交集,說不上話。

這位低調的重量級學者,很憂心兩岸互相研究對方的「接班」和「接棒」問題。從他的話語中不難感受到無奈和憂慮,自己數十年來與大陸學者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關係,看起來在台灣很難找到合適的年輕人能夠真正接手,就算找到人得以託付,在今天台灣政治氛圍下,他還是不看好自己原先經營出來能夠「知心知底」的兩岸學術網絡得以維持下去。

當然,兩位台灣退休學者對兩岸研究未來的悲觀,多少出於世代之間的差異,卻也反映出來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問題。兩岸政治上的衝突,以及兩岸官方意識形態的背道而馳,由此造成的負面外部效應,不只蔓延到了兩岸民意的敵對,也造成了學術研究上不同層次的「斷層」。兩岸之間各種治絲益棼的難題,不可否認許多是由於隔閡所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和誤會,雙方如何面對兩岸學界的「斷層」問題,其實也是修補互信的重要課題。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