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顯示,近7成台灣人不認同「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高達7成7反對「祖國統一」。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斷言,「台灣人反統一,追求獨立自主,已是大勢所趨,勿庸置疑」。不過,對北京而言,認定統一的時與勢均站在大陸這一邊,用「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兩條腿推進統一台灣的進程。兩相對照,可以發現兩岸對於未來何去何從的問題,不只有極大的「溫差」,認知也大相徑庭。
儘管「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在位,兩岸官方關係互不往來,但陸方對台研究工作,從來沒有停下腳步。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腳步還愈走愈快。光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就有3場重要研討會登場,包括國台辦旗下的「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以批判「台獨史觀」為主題,於8月16日在山東青島舉辦「2024年兩岸關係研討會」;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於8月28日在北京就「新一輪改革開放與兩岸關係發展」議題,舉行「第9屆京台學者共研會」;8月29日在四川涼山的「第6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則以「兩岸關係發展現狀與前瞻」為主題。上述研討會不只有中國大陸涉台學者參加,更是廣邀台灣研究大陸和兩岸關係的學者與會。
事實上,兩岸學界的「兩岸關係研究」本來就有不同的主流議程,特別是在各自的政治主旋律下,陸方的研究為了「反獨促統」,台方的研究則為了「維持現狀」或「抗中保台」。儘管如此,一般認為對話與交流還是能夠增進對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問題是,開了這麼多研討會,提交了這麼多論文,邀請這麼多學者發表高見,為什麼兩岸關係至少在表象上還是呈現距離越來越遠的趨勢?
兩岸研究出現「斷層」問題,與中國大陸形成「絕緣」
一位上述3場會議都有受邀的台灣學者向《風傳媒》分析,他觀察到近年來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在兩岸研究、台灣研究或中國研究上,都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斷層」。他進一步闡述,就他看到的大陸學界情況,由於台灣研究事涉敏感,而且議題範圍小,學科層級低,通常從事這門研究的學者外文也不好,因此吃這碗飯的學者升等不易,「青椒」(大陸對「青年教師」的戲稱)們就更不願意投入到台灣研究的行列之中。
不只是這位學者的觀察,只要長期與大陸學界打交道,便能發現其中的「鄙視鏈」。在許多大陸學者眼中,往往是學術做得不好,或者是在原來專業學科混不下去,才會跑去做「台灣研究」。因此,做「台灣研究」的學者,經常身處於學界的「鄙視鏈」最底層,有苦難言。
另一方面,就台灣學界的中國研究而言,「斷層」則表現在完全不同的面向上。這位已在台灣名校爬到正教授而退休的學者告訴《風傳媒》,台灣的「斷層」是「政治正確」所造成的。他說,台灣早期的「匪情研究」一直到「大陸研究」,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但後來受到西方學界與台灣政治風氣變化的影響,從「大陸研究」轉型為「中國研究」之後,從事相關研究者往往具有強烈的「反共」乃至於「反中」意識形態,不再有一絲一毫的中國情懷,甚至是戴著西方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