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普遍有「國立大學情結」,總覺得國立大學比私校大學好,即使那些辦學多年、口碑不錯的私校,也很容易被成立不久的國立大學超越,當然,現實的考量是公立大學學費比私校便宜不少,除了特殊領域(如醫科)外,多數新生是優先考慮與選擇國立大學。
因此,大部份的高教冰河期災難都會由私校承擔,輕則減系減招、重則關校退場,幸運的退場者是「被合併」,這些都是已發生、且正在加速持續增加的現象。
回頭看過去10年,從2014年的高鳳數位學院退場算起,先後有永達、高美醫專、亞太創意、南榮、稻江、蘭陽、和春、中州科大、台南首府……等校退場停辦;這一長串退場名單上,今年又增加明道、環球科技、大同技術學院和東方設計等學校。至於合併的案例也在增加中,從「公公併」、「私私併」到公併私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合併或是退場的案例,超過8成多是發生在這3、4年,顯然其趨勢仍在強化、加速中。而從未來20年的大一新生人數變化看,考量到台灣的私校都缺乏吸引國際學生、也不可能招來陸生,其學生來源會日益枯竭終歸不得不退場,私校恐怕大半都有退場風險矣!
要評斷那些私校的風險最高,看看官方資料或可有亦可循。那些被列為「專案輔導」的學校與科系、招生率在5-6成上下的學校與科系,都是高危險群;而那些以人文社會為主體、或是「地處偏遠」的學校,其危險程度又要再加級了,上月教育部就核准2家大學的中文系停招了。
至於有私校指責教育部至今無法拿出對策,才造成「不得不吃缺額」的說法,雖然不能說完全不對,因為教育部畢竟有責任想方設法、提出各項政策以減輕私校的衝擊,但從大趨勢與整體大環境看,少子化帶來的冰河期讓大半私校成「漸凍人」終歸退場,已是難以改變的趨勢、更無化解可能,大家只能「隨人顧性命」、自求多福,各自逃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