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水救不了近火
在德國軍艦穿越海峽之前,台灣前海軍艦長呂禮詩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從台灣的視角看, 一般都會認為穿越台灣海峽,事實上就是一個穿越公海的行動。它多半都是在采取中國大陸跟台灣等距離通過。」他說,台灣外交部或者是國安單位會將這類行動解讀成,印太戰略下各國對於台灣的一個類似聲援的活動,「但是其實它實際的效用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這麼大。」
他坦言,如果海峽兩岸真的發生戰事, 歐洲的艦隊趕到台灣海峽附近, 最少要一個月以上,「其實都有一些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狀況」。
既然如此,德國海軍一反過去22年的做法,包括2021年「巴伐利亞號」軍艦執行了印太使命後,返程時經由台灣東部海域、繞過台灣海峽回到歐洲,現在的變化又怎樣解釋呢?呂禮詩認為,因為美國艦艇的數量或者妥善率,都不能夠像以往那樣,所以就「需要其他的盟國資源」,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盟國也是配合任務,例如德國」。
呂禮詩還指出,德國在亞太地區缺乏常態化的軍事港口,這也是本次航行自帶一艘補給艦的原因。
呂禮詩說,為確保台灣海峽的穩定,外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時,台灣國軍和中國解放軍都會派戰機或者是軍艦做並航監控的動作。
果然,台灣國防部周五傍晚表示,「德國巡防艦及補給艦各乙艘,自上午起由北向南航經台灣海峽。期間國軍全程掌握我周邊海、空域動態,狀況正常。」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