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下):曾靜與雍正

2015-06-27 04:30

? 人氣

雍正頒《大義覺迷錄》於天下。(取自網路)

雍正頒《大義覺迷錄》於天下。(取自網路)

付梓

在《大義覺迷錄》裡,有些關於曾靜的新材料是以自傳的形式來呈現。雍正詳細詢問曾靜的早年著作,或是他在湖南的供詞,曾靜便得以詳細回答,因而反映了他自己的道德理念。雍正問及曾靜的叔岳陳梅鼎,為何此人說曾靜「有濟世之德,宰相之量,」曾靜回說,陳梅鼎當年說這話並沒有別的意思,也不是希望曾靜在什麼新朝做宰相。因為曾靜本來與兄嫂同住,夫妻不睦,於是曾靜之兄將嫂改嫁到陳梅鼎鄰家。這位嫂子對陳梅鼎說曾靜待她很好,所以有宰相之量,曾靜又幾次勸兄長不得嫁妻,所以陳梅鼎說曾靜有濟世之德,「厚重敦篤不佻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陳梅鼎屢次歎先朝衣冠文物,也同樣沒有異心。這話和呂留良一點關係也沒有。陳梅鼎約在一七○○年前後說這話,當時他已是七十老翁了,當然會記得幼年的前朝衣冠文物。曾靜還說,「陳梅鼎是個農家鄉人,沒讀過什麼書,也不曉得別樣說話。」而曾靜自己是到一七二七年張熙從浙江帶回呂留良寫的詩,才曉得呂留良也有類似的想法。曾靜又在第二卷寫道,他向來相信天下最好是分由眾賢來治理,「以聖統賢,以大統小,事雖分於眾賢,政實頒於一人,」這是古時實行封建的原因。春秋行的就是這套制度,後來才有秦始皇一統天下。曾靜相信這套古制若是行之今日,「是聖人治天下之大道,亦是禦夷狄之大法」。

曾靜解釋他的理由:「只見得天下之大,一人生目所及,心思所繫,海隅之遠,必有遙隔不到之處,而天生人材有聖有賢,有賢之大者,有賢之小者,類皆有治民之責,以聖統賢,以大統小,錯壞以居。事雖分於眾賢,政實頒於一人,此古之王者所以有封建之制,且其中禮樂征伐雖出自於天子,而撫民之任,治民之責則分屬各國之。」秦朝一統天下之後,分設郡縣,官員此去彼來,彼此可以推諉,而且往往在任不久,與民不親,就算有心為民,樹立法治,但是政隨人轉,新舊交遷,常有朝張暮弛之嘆。

從雍正對這段文字的反應看來,他未被說服。雍正認為,自遠古以迄於今,世事已多有變化,而歷史的發展也另取他徑,若是在今日行封建之制,則天下大亂,邊防不靖。但是曾靜已想過這個問題,他轉而提出地方秩序的問題。他相信,答案就在於「鄉約」,曾靜曾見有藍田鄉約,經過朱熹斟酌損益。曾靜說他仔細讀過這些有關鄉約的著作,而且漸漸相信,透過地方上的鄉約,得將風俗教化深入鄉里,亦能相規過失。就當世而言,理想的做法是「準古酌今」。每一鄉選擇老成有德者為「都約正」,並從鄉里子弟中挑選十二名「端方正直,通道義而能文辭者」為「直月」。直月以一月為期,輪流記錄。記錄有三種,一是記錄姓名與參與集會之細節;二是記載鄉里中人表現傑出、獲得讚揚之處;三是記錄過失與批評。每月須至少集會一次,擇便利之處,以期人人皆得參加。行禮讀約,酒過三巡,然後直月就善行與過失告於約正,當眾詢問討論,「許各人就約所質疑問事,講辨道理,區畫家計,以及論文習射。」到了日落方散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