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看日本男童深圳遇襲:民族主義情緒下的中日關係何去何從

2024-09-21 10:03

? 人氣

蘇州校車遇襲事件發生後,日本駐華大使館為胡友平降半旗,日本外務大臣公開表示哀悼。但行刺的這名男子信息始終沒有公布,案件至今沒有詳細細節披露,這也導致深圳日本人學校男童遇刺事件後,民眾對政府查案是否會如實公布結果一事持懷疑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情緒

儘管官方還沒有對行刺男子的作案動機進行說明,但事發時間9月18日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極為敏感的日期,學者亦指其動機很難不和「九一八」事件聯繫起來。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此後每年「九一八」時,中國東北會拉響防空警報作為對這一事件的警醒和紀念。近年來,在該節日前後中國當局都會加大宣傳,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中日兩國在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又在80年代迎來外交上的「蜜月期」,中國多個城市和高校均有日本捐贈的代表中日關係友好的「櫻花大道」或街道,在每年春季吸引大批市民賞春,日本亦收到中國送養的大熊貓,承接方東京上野動物園外曾大排長龍。

這樣的文化交往在近年來多受打擊,2005年,中國各地爆發大規模「反日」遊行和抗議示威,之後2012年又有釣魚島事件後中國各地市民燒燬日產車輛或日本百貨公司。

林泉忠對BBC中文表示,他曾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但事實是很可惜地看到,「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至今沒有實現軟著陸」。

林泉忠表示,消費愛國主義是穩固政權、一定程度維護統治合法性和維穩的利器,在過去數十年裏,中國政府一直在這樣做。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從男童遇刺身亡事件後,政府對媒體和言論的管控和噤聲就能看出,反思的聲音太大會影響它想要的那個效果。

上海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對BBC中文表示,儘管學校並未在課程綱要裏要求加入針對任何國家的「仇恨教育」,但是近年來,她感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逐漸增多。

這位老師表示:「仇日這件事不是我們在教,是學生家長和社會主要在負責對他們的熏陶。一般家長討厭日本的話,小孩就會跟著憎恨日本。」

在抖音等平台上,「抗日」神劇、短劇、相關視頻的傳播沒有限制,在男童遇刺身亡事件後,還有博主直播前往深圳日本人學校獵奇,題名為「防護嚴密的日本學校究竟隱藏了什麼」的視頻收獲大量點讚。

學生在教室
關於「日本人學校」的性質的陰謀論討論在中國社交平台上大受歡迎(資料照片)。

而在生活分享平台小紅書上,自我介紹為日本人的博主帖文評論區也多為不友好言論,發帖人也往往在收到這些評論後不再更新。

2023年8月末,日本正式向太平洋排放核廢水,不久,杭州市民即在杭州日本人學校外砸石頭和雞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