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日本米荒給台灣的啟示

2024-10-03 06:30

? 人氣

稻米大國日本近日傳出缺米危機,糧食安全議題值得台灣借鏡省思。(示意圖/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稻米大國日本近日傳出缺米危機,糧食安全議題值得台灣借鏡省思。(示意圖/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近日國內外媒體接連報導日本米荒的情況,日本民眾希望政府能儘快投放儲備米以緩解供應緊張,並檢討修正長期以來的稻米施政措施,避免米荒再現,打亂他們的日常生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本農業相當先進,卻發生此次米荒非單一因素,包括;去年夏季日本遭遇極端高溫,稻米歉收和品質下降(2023年日本災損讓稻米供應量少20萬公噸);受日元貶值刺激,訪日外國遊客增加;地震颱風災害預警頻繁,加劇民眾的恐慌情緒,民眾大量購買和囤積稻米;民間庫存量減少:政府應對緩慢,雖提前掌握稻米供需缺口擴大資訊,卻沒有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政府調整生產政策,鼓勵稻作農民向專用作物領域加快轉型,使得日本只有約60%的稻田被利用,目前日本糧食系統的國內供應只能滿足總需求的38%。

日本不是第一個鬧米荒的亞洲國家,2020年以來斯里蘭卡、印度、北韓也遭遇米荒之困,但因涉及敏感的糧食安全問題,且發生在經濟發達國家的日本,再次引發人們對於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根據《糧食展望》報告,2024-2025年度,全球重要糧食大宗商品的供給預計保持充足,全球稻米和油籽產量預計創歷史新高;儘管糧食產量預期良好,但因存在地區衝突、氣候變化和經濟衰退等不利因素,導致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仍難言樂觀。

日本多年來的稻米產業一直維持在供需平衡,但近年因氣候異常與天災影響其收成,加以臨時事件,終釀成此次的米荒,正可以給一向「緊跟」日本農業施政的台灣農政機關,一個難得的省思機會,可以給予台灣的啟示主要包括:1.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也僅30.7%,有必要擴大對糧食安全的範疇,不只關注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糧,還應包括蔬菜、水果、肉、蛋、奶、水產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質等可食物品,尤其透過耕海牧漁,建立「藍色糧倉」,有助於緩解民眾對稻米需求。2.日本米荒驗證透過減少稻米供給來提高米價,若遇到氣候異常或災害,很容易引發供需失衡,不利民生消費及稻米產業發展,台灣實施的減產和公糧保價收購政策有重新評估修正的必要。3.日本政府已廢除透過調整白米産量,來遏制生産過剩並維持米價的減少種植面積政策,台灣有必要重新考量是否繼續。4.日本政府實施的多項稻米調整政策,顯然無法應對極端氣候,天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為避免重蹈覆轍,台灣有必要建立更具彈性,能夠靈活應對氣候變化的稻米調整政策。5.應善用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實現氣象災害的早期預警、準備、應對、重建等,增強農民應對天然災害的韌性,減少災害損失,穩定產量,增加稻農收益。6.一向台灣農業施政充滿日本、歐盟、美國政策的影子,應該因地制宜採取措施,不要再炒短線。7.運用生物技術改良稻作遺傳基因,有效改善稻種特徵,增強稻作氣候適應能力,提高作物產量,保障糧食安全。8.彈性調整稻米的內需及外銷適當配比,避免因外部因素,導致米價高漲反給予成本低的外國米有機可乘,不利國內稻米產業發展。9.農業綠色發展是破解糧食增產與資源環境矛盾的重要作為,台灣應摒棄過去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0.國內儲倉問題多多,可透過建立“大糧倉+小糧倉”以及糧食應急網路體系運作模式,鼓勵民間儲糧,並建立社會責任儲備,來提高糧食儲備保障能力,降低缺糧風險,並運用智慧倉儲、智慧檢測、智慧監管、視覺化糧庫等新科技,藉由綠色儲糧技術來確保存糧品質及減少損失,提高缺糧風險管控能力。11.過去都以24萬公頃為稻作產供需均衡的目標,但面對消費型態改變,未來決策必須將消費量(而非只有種植面積)納入考量。12.國內力推「農(漁)電共生」,卻發生 「重電輕農」甚至「重電棄農」現象,也產生許多弊端,恐將降低糧食產量,影響到糧食安全,應暫停並進行全面檢討。 

近來國內農業面臨多事之秋,包括:公糧收購價格該不該調高:國土計畫中農一、農二畫定標準和差異以及農業權的推動等,均攸關農民權益,也對未來農業的永續發展影響甚大,卻未見當事人(農民)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政府官員應勤於下鄉與農民面對面溝通,傾聽心聲而不是政令宣導,一廂情願,才能平息農怨。畢竟「為政之道 耐煩二字而已」!

*作者為農經學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