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加薩戰爭一周年─這場屠殺是怎麼發生的?

2024-10-09 07:00

? 人氣

而以色列在軍事上的所向披靡,也催生了內部強硬派的崛起,隨之而來的,還有愈發嚴重的定居點問題。1967年以色列佔領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後,猶太定居點問題開始發酵,即便1993年《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簽署後,西岸在巴勒斯坦權力機構(PA)統治下實行自治,以色列定居點的數量還是持續增長,西岸也因此被切割成無數破支離碎的「陸上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種情況看在巴勒斯坦人眼中,當然會認為是對本族領土的非法佔領,更是對巴勒斯建國基礎的不斷蠶食鯨吞。但以色列社會的持續右轉、政壇右派的崛起,都讓如火如荼的定居點運動缺乏制衡,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也因仰賴以色列稅收與歐美援助,所以被迫忍氣吞聲、任人宰割,巴勒斯坦民眾與猶太定居者的暴力衝突則反覆上演。截至2023年,居住在西岸的以色列定居者已超過70萬人,居住在東耶路撒冷的定居者也超過22萬人。

而在以色列內部強硬派茁壯時,巴勒斯坦內部的路線鬥爭也愈發分明,並且同樣走向了強硬派崛起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簡稱巴解)成立,並在之後幾年逐漸成為巴勒斯坦人的談判代表,強調通過武裝鬥爭和外交手段來恢復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1993年,巴解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與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成為巴方同意通過和平手段解決衝突的里程碑,「兩國方案」因此再現曙光,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也在這個脈絡下成立,開始管理部分巴勒斯坦自治地區,巴解的代表地位則因此鞏固。

但這個嘗試沒有獲得立場強硬的哈馬斯(Hamas)支持,後者也因此在協議簽署後,還不斷對以色列發動大小襲擊;不過以色列的情況也是半斤八兩,不僅無法阻止定居點擴張,最終也未能依照協議完整撤軍。雙方的陽奉陰違、強硬派勢大,都導致了和平進程的原地打轉,而諸如邊界劃分、難民回歸、東耶路撒冷地位等核心問題,則遲遲得不到談判解決。最後各方血仇持續積累,「第二次大起義」於是在2000年爆發,奧斯陸協議從此進入「腦死」狀態。

接著哈馬斯與法塔赫(Fatah,巴解內部最大派別)的分裂,更讓本就難解的以巴衝突雪上加霜。長期以來,哈馬斯都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反對「兩國方案」,主張通過武裝鬥爭來解放巴勒斯坦全部領土,並也因此聚攏大量民心,威望逐漸壓過軟弱的巴勒斯權力機構。2006年,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機構選舉中勝出,與法塔赫的鬥爭也正式浮上檯面,最後在國際拒不承認哈馬斯、法塔赫與哈馬斯爆發軍事衝突的背景下,雙方正式分裂:哈馬斯實質掌控加薩走廊,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則繼續控制西岸。

本篇文章共 1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