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治桂專文:讀史早知今日事─「民國範兒」的那些人和事

2024-10-19 05:50

? 人氣

嶺南園林。(Zhangzhugang∕CC BY-SA 3.0 維基百科)

嶺南園林。(Zhangzhugang∕CC BY-SA 3.0 維基百科)

光輝十月十日,一百一十三年,肇建民國,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今日不出門,一日讀蔡登山兄新著《嶺南名人列傳》,欣賞若干「民國範兒」。一部五大冊,二百又六位粵東名人列傳,洋洋灑灑,又從何讀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廣東地處五嶺之南,迎西潮東來之鋒面,繼清季遭逢列強侵略,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強迫五口通商,租借香港之後,穗、港遂成為西風吹入中國,洋務最繁之地。廣東時賢受此影響,洋務人物輩出,說得好聽,是開氣之先,嚴肅以視,是商戰急過兵戰交鋒,而人才尤急。

蔡登山的五冊《嶺南名人列傳》不以時間順序或地域分類鋪排人物,卻以筆畫數一一列序時賢,如此「去分類」的秩序,打破了吾人對於名人的分類慣性與標籤印象,以此重閱我略知一二的名人傳記,也印象一新。

首冊開篇卻是我所陌生的「上海妹」顏思莊和「小明星」鄧曼薇粵劇名嗓,作者不只撰述傳記,尚須描述戲曲唱腔藝術,即使是引用樂評與劇評,都仍有抽象文字橫亙在前的障礙呢。新讀兩篇粵伶傳奇,寫來聲情動人。我自然沒有趕上幼時長輩聆聽馬師曾與紅線女的粵劇時光,但新馬師曾昔年偕鳳凰女訪台演出的電視轉播少年時代亦曾聆賞,因而透過最1950年代之後拍攝的粵劇黑白電影上溯馬師曾的聲情魅力,更有「薛馬爭雄」的薛覺先相輝映出粵劇黃金時代,不只是娛樂業一時之盛,更襯出抗戰背景中的愛國情操與藝術精神,而薛覺先的特效名劇「羅剎海市」也曾一度時髦,或許今日迷刀郎「羅剎海市」一曲的紛絲,有興趣延伸聆讀?

作者撰述以文史見長,以年繫傳,因人紀事,謀篇詳密,連戲曲、音樂與藝術人物的評傳,如寫《長恨歌》清唱劇的黃友棣,續編《長恨歌》和寫《滿江紅》新調的林聲翕,都那麼周全,正是純樂評家之所難。而寫《黃河大合唱》的冼星海勤工儉學和《放下你的鞭子》的司徒喬為嶺南大學同學和留法的巴黎背景,一段段導向他們返國後在抗戰中為振奮民心的藝術定位,已不只是一般傳記之筆了。

登山兄多年從事電影業的背景,以及製作「作家身影」的經歷,讓他的筆尖輕觸電影皇后胡蝶的風采,刻畫「人言可畏」的阮玲玉,到全面鋪敘連老影迷都多已淡忘了的國際影星黃柳霜,人物形象何止速寫?真是筆到擒來,處處細節。2007年才過世的陳蝶衣,恐怕不只兩代人會誤以為他是專屬於自己的世代,因為他活了99年啊!他填詞的《南屏晚鐘》、《情人的眼淚》、《春風吻上我的臉》、《我的心裡沒有他》、《鳳凰于飛》、《愛神的箭》別說是祖母和媽媽輩愛唱的「老歌」,兩岸愛聽鄧麗君、費玉清或蔡琴的人,再年輕的世代都不會陌生。他們的照片圖像可多了,但再老的歌迷,恐怕都很少讀過時代背景這麼詳盡的文字傳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