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國民黨召開五全大會,面對日益緊張的中日局勢,蔣中正在大會作外交報告稱:「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左翼文人麥新作詞、孟波作曲的著名抗戰歌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在此時誕生了。
但時代、歲月和命運是捉弄人的。麥新英年早逝,孟波1949後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更擔任過中共上海市文化局長。他一手促成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下稱)《梁祝》)的問世,卻成為「劉少奇黑線上的一顆毒瘤」遭到批判,《梁祝》也一度成為「大毒草」被禁演。
《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如今在中國大陸被漸漸淡忘。今時今日的中國大陸人民,很多似乎已經磨滅了當年「最後關頭」的拯救者:頭戴德式鋼盔的那群勇士。忘卻到極致,那麼當下一個類似文革的「最後關頭」來臨時,是不會有人再為你說話的。
反對蔣中正 《犧牲已到最後關頭》誕生 左翼身分無阻傳播
1935年,中華民國的對日關係處在「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艱難局勢中。雙方在華北的對峙態勢日益升高。當年,執政的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面對全國一片「抗日救亡」的呼聲,蔣中正在大會外交報告中表示:「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蔣中正的這一立場,意在為備戰爭取更多時間。然而,左翼知識分子並不買單,認為這是「對日妥協」。反蔣運動一浪高過一浪。
麥新是上海人,孟波是江蘇常州人,他們都是勞工階層出身的文藝工作者,很快接受了左翼革命的理論,用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業餘學習音樂。他們二人合作出版了好幾冊《大眾歌聲》,將大量抗戰救亡歌曲收入其中。麥新、孟波這些左翼音樂人,大致立場就是認為:中華民國不斷對日妥協,將精力用在剿共,這是錯誤的國策;正確的方向是停止剿共,團結抗日。
所以,當蔣中正表達「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的立場後,孟波、麥新等人非常憤怒。為了聲討蔣中正,他們用音樂人特有的方式表達抗議:既然你蔣中正覺得犧牲未到最後關頭,那麼我們就用音樂告訴你——犧牲已到最後關頭。於是,麥新作詞、孟波作曲的《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很快被創作出來。
有趣的是,麥新、孟波這種「明目張膽」和國家最高領袖唱對台戲、不講政治的行為,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麻煩,更沒有影響《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的傳播。國民政府更是沒有用盡手段去打壓這個作品。這首歌問世後,在不同的學生或社團中演唱,迅速風靡全國;七七抗戰後,更是成為了國軍部隊的軍歌之一。《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屬於C大調、四二拍的戰歌,歌詞如下: